从专利维度看“蔚小理”与比亚迪的技术差距
精妙的商业模式也许能换来一时辉煌,但技术信仰才是永恒明灯。
作者 | 冰糖狐狸
如果有人问,“谁是中国技术最强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答案可能众说纷纭,蔚来粉丝表示我三电无敌,小鹏粉丝表示我自动驾驶领先,比亚迪粉丝表示我敢卖十几种黑科技加持的百万豪车,理想粉丝表示emo。
孤立看各自技术亮点,可能陷入鸡同鸭讲的窘境,亦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厘清。
但技术,又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因为它永远是推动企业成长的最强驱动力,无法绕过的核心要点,其它诸如定位、营销、配套服务、管理、资本运作等策略皆为辅助。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从最基础的专利数据出发,且结合新能源汽车行业特点提炼衍生数据,能从整体上把握比亚迪、蔚来、小鹏和理想的技术能力高低。
言归正传,截至2023年5月比亚迪在全球有效的发明专利(含授权发明)超过2.4万件(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达到0.84万件,由于比亚迪混动和纯电一半一半,所以直接用总的专利数量来对比),远远超过蔚来(0.38万件)、小鹏(0.33万件)和理想(0.11万件)的专利数量。
比亚迪的专利数量完爆“蔚小理”,那么就说明比亚迪的技术含量完爆后者了?
这种半吊子归因方法,大错特错。
直接比较绝对值不考虑企业发展的阶段和规模肯定不可取,那么怎样才能通过专利这个抓手,同口径的比较新能源汽车的专利呢。我们认为造车平台的专利含量是最终答案。
造车平台是汽车设计生产制造的精髓,从设计基础,生产工艺,制造流程,核心零部件和质量管理的整套体系。
一个造车平台能生产诸多车型,例如比亚迪DM-i平台的车型包括——宋Pro DMI、宋PLUS DMI、唐DMI、秦PLUS DMI、宋MAX DMI、比亚迪汉DM-i等。这些车型因为共用一套技术,避免研发过程中出现“重复造轮子”的浪费;同时平台上的车型共用一套零部件,简化BOM,能大幅节省成本。
我们之所以认为,用造车平台的专利含量来衡量几家企业的技术含量比较公平,是因为:
1)比较专利数量对蔚小理不公平,因为比亚迪起步比它们早好几年,先发优势带来的正反馈很明显。
2)比较单车或营收的专利含量又对比亚迪又不公平,因为这样会摊薄比亚迪的技术含量,毕竟基于造车平台的多款车型会共用一套技术。
3)造车平台代表企业技术的阶段性成果,新平台要么是不同技术路径(比如混动和纯电),要么是原有路径的升级,总会有很多新技术和专利。若多平台的企业技术创新不足,即造车各平台的专利重叠度较高,那将会导致造车平台的专利含量降低。
言归正传,比亚迪有6个核心造车平台,包括e平台1.0/2.0/3.0,DM-i,DM-p,e4(易四方);小鹏有2个,SEPA1.0/2.0;蔚来有3个,NT1/NT2/NT3;理想就算2个吧,X(增程)、Shark和Whale(这俩都是高压纯电平台,且没有纯电车型推出,算一个)。
造车平台平均专利含量如下:比亚迪4074件>小鹏1651件>蔚来1264件>理想529件。比亚迪的造车平台专利含量分别是小鹏的2.47倍,蔚来的3.22倍,理想的7.71倍,也意味着比亚迪造的车,搭载的创新技术比蔚小理多很多。
结合专利与商业模式中的关键点(比如本文的造车平台)来分析,蔚小理与比亚迪技术差距一目了然。行文至此你也许就能明白:为什么比亚迪能挤掉特斯拉问鼎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为什么它敢在价格战的背景下推出售价109.8万的混动越野豪车仰望U8。
对于当前中国的产业界来说,比亚迪是一个很好的样本。精妙的商业模式也许能换来一时辉煌,但技术信仰才是永恒明灯。
延伸开来,专利的妙用还不止于此。例如知产力此前在《“茅台魔咒”与专利估值》中提出的专利估值指标P/P(Patent/市值),即通过每亿元市值包含的有效发明专利的经验值,来确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通过大量的回测,我们发现P/P≥15的上市公司比较低估,其底层逻辑在于,随着技术和专利的累积,公司会诞生新的产品或服务,它又会让老业务焕发新春,或者直接生长出第二增长曲线,而这将推动业绩(营收利润、自由现金流等)的增长,并以此驱动公司市值提高。比如2018和2019年的比亚迪P/P值超过15,此后其诞生了刀片电池,e平台升级到2.0和3.0等,然后业绩高速增长,市值飞快提升。
当前,比亚迪、小鹏、蔚来和理想的P/P指标分别为3.3、5.6、3.4和0.8,它们的技术已经被市场充分定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图片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