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纪念:创新信念矢志不渝,智慧劳作不改初心
知产力(微信ID:zhichanli)
知产力是一家致力于“为创新聚合知识产权解决方案”的原创型新媒体平台。关注科技领域创新及相关知识产权问题,请订阅本微信公众号(zhichanli)、官方微博:知产力,亦可登录www.zhichanli.com查阅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版权为知产力所有,转载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
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把各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1945年9月3日,日本签字投降正式生效。这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如今,山河壮美秀丽,英魂已为告慰。在这个胜利的纪念日里,我们谨以和平之名回望那段壮怀悲情的岁月,缅怀那些保家卫国的先烈,也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祈祷世界和平安宁。
抗日战争爆发后,无数中华儿女奔赴前线,保家卫国。在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生活艰苦、物资匮乏的年代,还有一批中国科学家怀着科学救国,实干兴邦的信念,坚持科学研究,支援前线抗战,也成为敌后红色军工的鼎力支持者。并培养出了大批科研人员,延续科学火种,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也成为新中国科学界的开拓者。
“一硝二磺三木炭”,这是电影《地雷战》里地雷的制法。实际上,在当时的中国敌后战场,大家对地雷知之甚少,八路军中也极其缺少地雷的专业制造人员,那么地雷战用的这些地雷到底是哪儿来的呢?答案是:幕后有高人。
这位“高人”就是叶企孙先生——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早在1929年叶企孙先生就组建了清华理学院,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叶企孙先生因病在天津滞留了一年。在此期间任清华西南联大负责人,他积极组织学生在天津制造炸药,装配无线电收发报机,炸毁了日军火车,并动员学生到抗日前线。为了支援敌后军工事业的发展,叶企孙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购买了制备雷管所需的原料和控制爆炸用的电动起爆器等各种材料,并冒着极大危险把这些军需材料运到冀中抗日根据地。
当年,叶企孙先生曾秘密输送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汪德熙(中国核化学化工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和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熊大缜等人奔赴冀中抗日根据地,帮助敌后的军工生产。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药性地雷,就是来自熊大缜所在的“技术研究社”的制造。
叶企孙先生被称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物理学界最早的组织者之一,对中国物理学研究、理科研究、教育事业乃至世界科学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杨振宁、李政道、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是他的学生。
中国著名化学家、化工专家侯德榜的爱国情怀同样令人感动。
侯德榜曾留学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研究。当他从著名实业家范旭东给他的信中得知,祖国需要他回来创办制碱业的时候,他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制碱事业,毅然回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先后3次以”工厂安全”相要挟,提出”合作”管理的要求。侯德榜和同仁们坚持”宁举丧,不受奠仪”,拒绝”合作”。同时积极响应抗战,支援前线,利用工厂设施转产硝酸铵炸药等物资。
在抗日战争期间,研究条件十分艰苦,候德榜在索尔维制碱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制碱新法——“联合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被人们称为“侯氏联合制碱法”。并与范旭东合作兴办硫酸铵厂,并始终保持了研究和生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抗日战争中,硫酸铵厂成为抗击日寇的军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侯德榜又为归还被日本侵略者拆走的铵厂装备而奔走。
除了军工科研方面的支持,在医疗救护方面,中国科学家同样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加坡华侨林可胜,是我国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也是蜚声国际的生理学家,在消化生理学与痛觉生理学两个领域都成就卓越。他又是一位赤诚的爱国主义者,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他舍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与祖国同胞一起共赴国难,组织战地救护队,创建救护总站,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极其可贵的贡献。
林可胜生于1897,他在海外长大,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念医学院,并继而接受研究生教育获博士学位。1924年林可胜回国,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教授和系主任。
抗战时期,林可胜领导医疗系统投身救国事业。为了免去后顾之忧,他携子女去新加坡,后只身回到武汉,组织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队,为祖国的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日军进攻上海时,他领导了红十字医疗队参与救援。
1937年,林可胜在汉口组织了20多个医疗队,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主力。在贵阳,林可胜主持创设了被称为中国战时最大的医学中心,组织的训练班培训了一万五千多名医疗技术人员。除办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和训练示范病房以培养战地医护人员外,医学中心还附设药品及医疗器械制造厂,创建了中国军队救护系统。
战争期间,大批伤病员涌向后方,由于卫生条件差,大多数官兵患有皮肤病,痛苦不堪。当时林可胜正移驻湖南祁阳,他把大汽油桶改装成锅炉,设置成简易灭虱治疥站,在56个后方医院进行灭虱、治疥,疗效显著,深受广大官兵的欢迎。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可胜将各军医学校和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调整改组为国防医学院,创建军医中心教育制度,培训中国自己的军医人才,同时还负责筹建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
仰望烽火岁月的长空,无数英雄犹如闪烁的繁星明耀动人;站在放飞和平的年代,更觉壮志满怀,催人奋进。
今天,我们有窗明几净的学府,有安心科研的环境,有前人铸就的肩膀,有“科技以人为本”的情怀。然唯为祖国创新之信念矢志不渝,为民族崛起之智慧劳作不改初心。
当整齐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当雄伟的弹道装备驶过宽敞的长安街道,当铁狮雄鹰搏击长空留下绚丽的彩带,愿君惟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高亢响亮;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