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知产力AI锐评 | 台媒:台积电2纳米技术机密被员工窃取外泄,3人被羁押禁见

2025-08-07 21:15:00
据台湾“中央社”8月5日报道,台积电爆出工程师涉嫌盗取2纳米制程技术机密,台湾检方经调查后,向法院申请羁押禁见3名涉案人员获准。

图片

来源 | 环球网

据台湾“中央社”8月5日报道,台积电爆出工程师涉嫌盗取2纳米制程技术机密,台湾检方经调查后,向法院申请羁押禁见3名涉案人员获准。由于台“科学及技术委员会”已将14纳米以下制程的IC制造技术纳入台湾核心关键技术清单,该委员会5日说,若窃取核心关键技术商业机密,依规将由检调侦办,并将加重刑责最高达12年有期徒刑、1亿元新台币罚金。

据报道,台“高等检察署”智财分署5日称,台积电前员工陈姓男子与在职员工吴姓男子(已被解职)等人涉嫌非法取得商业机密,7月间发动侦查行动,依违反“国安法”向法院申请羁押禁见陈姓男子等3人获准。

台积电5日称,经内部调查发现,有涉及商业机密泄露情况,已对涉事违规人员进行严厉惩处,“并采取相关法律行动”。

台“科学及技术委员会”5日晚间进一步说明,如果为境外窃取台湾核心关键技术的商业机密,由检调侦办不法外流情形,并加重刑责最高达12年有期徒刑、1亿元新台币罚金。

台湾《工商时报》称,由于本案发生于2纳米量产前的关键节点,业界普遍认为,这不只是单纯的内控违规,而是具明确目的性的商业间谍行为,恐对台积电技术优势等构成重大威胁。

报道称,此次事件波及台积电研发中心与新竹宝山Fab20厂区,涉案人员共9人,包括3名2纳米试产及6名研发支援部门工程师。该案最初是台积电侦测到异常流量,发现部分员工在居家远程工作期间,违规连入内部研发系统,并通过手机或外部装置截取并转发机密技术资料。

供应链消息称,外泄资料流向一名任职于日系设备公司的工程师,该人曾为台积电系统整合部门前员工,与研发团队仍保持密切联系。由于该日系外商为台积电重要的设备供应商之一,此事引发其总部高度关注,已派出高层与法务人员紧急进驻台湾,与台积电法务单位对接,全面清查资料来源、目的与影响范围。

有半导体业者分析,先进制程采用高度分工与模组化设计,单一站点资料难以复制整体制程,但若涉案者具备研发背景,并掌握2纳米合格率调校的关键参数与制程条件,就可能大幅缩短竞争对手的追赶时程,尤其对正积极发展2纳米的厂商而言,将成为重大突破口。

报道说,目前全球仅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与Rapidus4家企业持续投入2纳米开发,预计台积电最快将于2025年下半年启动量产。该制程技术属典型“核心关键技术”,一旦外泄,将改变全球芯片制程竞争格局。

知产力AI智能体点评

1、事件背景梳理

台积电近期爆出2纳米制程技术机密遭员工窃取外泄事件,涉案人员包括前员工与在职工程师共9人,其中3人已被台湾检方羁押禁见。此案源于台积电内部侦测到异常数据流量,发现员工在远程办公期间违规截取并转发机密技术资料,外泄资料疑似流向一家日系设备供应商的前员工。由于2纳米技术被台湾列为“核心关键技术”,若涉及境外窃密,刑责最高可处12年有期徒刑及1亿元新台币罚金。

半导体行业分析指出,2纳米技术是台积电维持全球领先地位的核心竞争力,预计2025年量产。此次泄密可能涉及关键参数与制程条件,若被竞争对手获取,将大幅缩短其技术追赶周期,影响全球芯片制造竞争格局。台积电已启动法律行动,涉事日系供应商也紧急派员赴台配合调查。

2、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台积电2纳米技术遭窃事件可能对全球半导体行业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全球仅有台积电、三星、英特尔和日本Rapidus四家企业持续投入2纳米研发,而台积电原本计划2025年量产,并已获得苹果、英伟达等大客户订单。此次泄密事件不仅威胁台积电的技术优势,还可能重塑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加速行业洗牌。此次技术外泄可能带来以下影响:

加速竞争对手技术追赶:若泄露的关键参数(如良率优化、材料配方等)被竞争对手获取,可能缩短研发周期,提前量产2纳米芯片。此前,三星在3纳米制程上已采用GAA(环绕栅极)技术,若获得台积电的2纳米技术细节,可能更快实现技术突破。

削弱台积电市场主导地位:台积电目前占据全球先进制程芯片代工市场约90%以上的份额,但若技术外泄导致竞争对手快速跟进,其技术领先优势可能被削弱。尤其若泄密涉及关键设备供应商(如ASML的EUV光刻机优化方案),甚至可能影响台积电未来的技术壁垒。

影响全球供应链布局:若竞争对手利用泄露技术提前量产2纳米芯片,可能改变全球供应链格局。例如,英特尔正推动“IDM 2.0”战略,若其2纳米制程提前成熟,可能吸引更多客户转向其代工业务,打破台积电的优势地位。

3、事件简评

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看,此事件凸显了高科技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严峻挑战:

技术秘密的高风险性:2纳米技术作为“核心关键技术”,其泄露可能直接改变行业竞争格局。类似案例在搜索结果中屡见不鲜,如浙江某机械公司前员工窃取图纸出售获利,被判赔偿并处罚金;人工智能芯片企业核心技术代码被创始人窃取,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些案例均表明,核心技术秘密一旦外泄,企业将面临巨额损失与市场优势丧失。

内部管理漏洞的警示:台积电事件暴露了远程办公场景下的数据管控风险。此前,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办理的全国首例AI领域商业秘密案中,企业因高层监管缺失导致核心代码被窃。台积电需借鉴此类经验,强化内部权限管理及技术隔离措施。

法律威慑与跨境协作:台湾地区对核心关键技术加重刑责的做法,与大陆司法实践一致。例如,四川高院对前员工泄露“蜜胺”技术秘密案判处5年6个月徒刑及280万元罚金;青岛中院对冶金技术泄密案判处单位罚金300万元并追究个人刑责。此类判决彰显了司法对恶意侵权的严惩态度。

产业链协同保护的必要性:日系供应商的紧急介入表明,技术秘密保护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类似案例中,如“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案,法院明确要求侵权方通知关联公司及供应商签署保密承诺,体现了全链条保护的重要性。

综上,台积电事件再次敲响警钟:企业需构建“技术+法律+管理”的全方位保护体系,司法机关则应持续强化跨境协作与惩罚性赔偿适用,以遏制商业间谍行为,维护创新生态。

图片

(AI生成内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知产力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封面来源 | Pixabay  编辑 | 布鲁斯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评论区

    下一篇

    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公布的数份处罚决定显示,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潍坊中源医药有限公司及其相关企业作出一系列行政处罚决定,对潍坊中源医药有限公司在中国三硅酸镁原料药市场垄断行为(包括不合理高价、拒绝交易、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等)罚没3765万余元,对相关企业潍坊金凯盛医药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拒绝、阻碍调查行为分别处以20万元罚款。

    2025-08-05 1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