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的还是不小心?宗申发布“智界”“问界”电三轮后道歉

2025-07-14 18:32:00
从“制造”到“智造”,再到“品牌”,中国企业的升级之路依然漫长。宗申事件提醒我们,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坚持原创、尊重规则,才能打造出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图片

作者 | 布鲁斯

当重庆宗申在7月8日的新品发布会上推出名为“智界S300”和“问界Q1p”的两款新型电动三轮车时,恐怕没想到会引发如此大的舆论风波。仅仅两天后,宗申方面就发布了致歉声明,承认涉嫌侵犯“问界”“智界”“尚界”的商标权,并表示已立即整改相关产品命名,下架所有争议内容。

图片

宗申致歉声明(来源:宗申智慧出行)

宗申发布“智界”“问界”电动三轮车,遭质疑后快速道歉

7月8日,重庆宗申的新品发布会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原因并非产品本身的创新性,而是两款新型电动三轮车的命名——“智界S300”和“问界Q1p”。

这两个名字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问界”(AITO)和华为与奇瑞合作的“智界”(Luxeed)两大智能汽车品牌。当天,一位拥有800余万粉丝的资深车评人便率先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质疑,随后舆论迅速发酵,不少网友和业内人士纷纷指责宗申有“碰瓷”知名汽车品牌之嫌。

图片

(来源:微博@韩路)

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宗申方面倒是“光速滑跪”。7月10日,宗申通过“宗申智慧出行”微信公众号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发布和直播的内容涉嫌侵犯了“问界”“智界”“尚界”的商标权,并表示已立即整改相关产品命名,下架并停止传播所有相关争议内容。声明中还强调将全面加强内部审核机制,保证不再侵犯相关品牌的知识产权。

从事件爆发到企业道歉,整个过程仅用了两天时间,这种快速反应在类似商标纠纷中并不多见。

“宗申”这个品牌,年纪小一点的朋友可能未必熟悉。但是在90年代、00年代宗申摩托车还是能经常在大街小巷见到的,电视上也常放这个品牌的广告。作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宗申产业集团始创于1982年。其实,宗申的业务并不局限于摩托车这个品类,其业务已经涵盖摩托车、电动车、发动机、通用机械、航空动力、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产品出口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

这样一家有着40多年历史的大型企业,为何会在产品命名上犯下如此“低级错误”?是内部审核机制存在漏洞,还是有意为之的营销策略?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的商标保护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名车光环下的商标博弈:"问界""智界"的品牌价值

在当今汽车圈,“问界”和“智界”这两个品牌的知名度,相信无需多言。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问界”(AITO)以及华为与奇瑞合作推出的“智界”(Luxeed)两大高端智能汽车品牌,自推出以来凭借华为强大的品牌背书和智能技术迅速走红。“界”字已经成为华为智能汽车产品线的显著标识。

通过商标查询可以发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早在相关产品推出前就已经在多个类别上注册了“问界”和“智界”商标,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商标保护网。由于华为坚持“不造车”的原则,“智界”和“问界”系列注册商标于2024年被报道分别转让给了奇瑞和赛力斯。

图片

2024年7月赛力斯公告称拟收购华为及其关联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等知识产权(来源:赛力斯公告截图)

图片

赛力斯名下“问界”注册商标详情(来源:中国商标网)

图片

奇瑞名下“智界”注册商标详情(来源:中国商标网)

这种前瞻性的商标布局是大型科技企业的常见做法,目的是为防止他人搭便车或淡化品牌价值。特别是在汽车行业,品牌价值往往占据产品价值的很大一部分,保护商标就是保护企业的核心资产。

从商标法角度看,“问界”和“智界”作为华为生态汽车品牌,已经在相关公众中建立了稳定的对应关系,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显著性。这种知名度可以使商标获得更强的保护,即使在不完全相同但关联度较高的商品类别上,也可能被认定为侵权。更何况,电动三轮车虽然与传统乘用车属于不同细分市场,但同属于交通工具这一大类别,存在一定关联性,容易使消费者产生混淆或联想自是不必多言。法律上的侵权隐患显而易见,这或许也是宗申“滑跪”得如此干脆的主要原因。

电动车领域的商标“碰瓷”乱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商标“傍名牌”现象也愈演愈烈。宗申事件可能只是这一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一些小厂商为了快速打开市场,常常在品牌命名、产品设计上有意模仿知名品牌,各种变体层出不穷。

最为人熟知的类似例子是“雷军电动”案。因在电动车上使用了“mi”标识及“雷军电动”字样,山东潍坊一家专门生产电动车的企业曾被小米公司告到了法院,索赔50万元。

法院审理认为,雷军二字已不仅属于自然人的姓名,而且能够发挥指示或区分商品来源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已具有了商业标识的意义和属性。被告作为生产电动车的企业,未经许可,将“雷军”作为其电动车的商标,并加以宣传,具有明显“搭便车”、不劳而获的意图,最终判决被告赔偿小米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40万元,并在其官网为小米公司消除影响。

特斯拉也曾遭遇类似问题。2023年,有媒体报道各大电商平台出现多款“特斯拉老头乐”小型代步车,其外型或车标酷似特斯拉,售价在1-2万元左右,有商品链接累计销量达上千件。特斯拉中国客服回应称,公司相关部门将跟进,如果查实有侵权行为,法务部会处理。

更为戏剧性的是,其实早在2016年,宗申自己就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只不过那时是作为“被侵权者”的角色。据媒体报道,2016年6月,海南原工商部门曾查获50台涉嫌侵犯“宗申”商标的“宗申之星”三轮电动车。该批涉嫌商标侵权的三轮电动车在车厢上标有“宗申之星”字样,并突出“宗申”二字,以“宗申”电动三轮车的名义来误导消费者。

然而在9年后的今天,作为行业头部企业之一的宗申,却来了个180度掉头,从“被傍名牌”者变成了“傍名牌”者。本应成为尊重知识产权的表率,如今却陷入“碰瓷”争议。

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

我们不知道宗申在这9年间发生了什么,但是这不能不说是行业浮躁风气的一个反映。

从"智界"风波看中国制造的品牌升级之路

宗申事件给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尤其是对正在转型升级中的传统摩托车、电动车企业。在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做好商标布局和风险防控,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前瞻性的商标布局是企业避免侵权和被侵权的第一道防线。企业应当在产品推出前就进行系统的商标检索和注册,不仅覆盖核心产品类别,还要考虑关联品类和未来可能拓展的业务领域。防御性注册虽然成本较高,但相比侵权纠纷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这种投资是值得的,尤其是对于知名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完善的内部审核机制则是防止“无心之失”的关键。宗申在致歉声明中提到将“全面加强内部审核机制”,这说明原有的审核流程可能存在漏洞。大型企业特别是产品线复杂的企业,应当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团队或聘请外部顾问,对产品命名、营销宣传等进行法律风险评估。企业必须建立从产品研发到市场营销的全流程商标审核制度,避免因内部沟通不畅或法律意识淡薄而引发纠纷。

行业自律与协作也是解决商标乱象的重要途径。电动车行业商标纠纷频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行业内缺乏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和协作机制。行业协会应当牵头制定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指南,组织企业交流商标保护经验,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对恶意侵权企业进行联合抵制。同时,头部企业应当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而非走“傍名牌”的捷径。

事实上,2024年的链博会智能汽车主题活动上,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等多个机构共同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商标注册和保护研究报告》就指出,目前许多中国汽车品牌已快速完成初步全球商标布局,但在对他人的商标进行监控防止抢注、前沿产品/服务的前瞻性布局、海外商标纠纷应对等方面仍然有改进的空间。

图片

《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商标注册和保护研究报告》发布现场(来源:贸促专商)

宗申电动三轮车命名风波看似只是一个企业的小失误,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在品牌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普遍困境。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以性价比取胜,但在品牌建设方面相对薄弱。随着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品牌价值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为“问界”“智界”的成功,正是中国品牌从代工走向自主创新的缩影。这些品牌之所以容易被“蹭”,恰恰说明其市场影响力已经获得消费者认可。而宗申作为传统制造企业,在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更应当通过原创技术和设计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不是借助他人品牌光环。

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应当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原则是市场竞争的基石。短期内的“蹭热度”可能带来一定关注度,但长远来看会损害品牌形象和商业信誉。特别是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侵权成本越来越高,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封面来源 | 微博@韩路  编辑 | 布鲁斯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评论区

    下一篇

    市场监管总局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057号建议《关于推动推荐性国家标准传播使用的建议》的答复,为这场持续发酵的讨论提供了最新的官方注解,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这场争议背后的深层次矛盾。

    2025-07-10 17: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