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公开信、两则声明,淘宝你的情绪咋就那么大?
知产力(微信ID:zhichanli)
知产力是一家致力于“为创新聚合知识产权解决方案”的原创型新媒体平台。关注科技领域创新及相关知识产权问题,请订阅本微信公众号(zhichanli)、官方微博:知产力,亦可登录www.zhichanli.com查阅更多精彩内容。
有关淘宝假货问题在一场监管风波中被推至风口浪尖。
一封公开信,两则声明,在不足24小时内,迅速引爆社交媒体。假货顽疾寄生已久,但淘宝今天是真急了。
笔者无意揣测淘宝此番反应之剧烈是否有不为人知的其他原因;仅就打击假货问题,笔者深以为它本可以有更大作为,而不应只在外界质疑来袭时才声势那么大。
纸面交锋
1月23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外发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其中淘宝被点名:“从各购物网站的检测结果来看,淘宝网的样本数量分布最多,但其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
这组刺眼的数据经由各种媒体渠道广泛传播后,引发了日前这场电子商务平台与市场监管部门间的纸面交锋。
昨日,淘宝方面率先在官方微博发布公开信,对前述监测结果提出质疑。
今天(1月28日)上午,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则以一纸白皮书予以回应,指出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对商品信息审查不力等5大问题。
白皮书公布不久,淘宝便又跟进两则声明,声明一指出将对相关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程序失当、情绪执法”行为提出投诉,声明二则表示将成立由300人组成的“打假特战营”加码打假力度。
产品模型很重要
本是一起例行的市场监管行为,引发如是争论令人始料未及。
从当前事件展现出的已知要素来看,无论市场监管部门,还是电子商务平台,实则都在同一个问题上授人以柄——笔者称之它为“产品模型”。
就市场监管部门而言,例行的相应检测行为本无可厚非,只是在样本采集、抽检程序及结果定义层面存在的一定可推敲性,便令淘宝“借题发挥”起来。
显而易见,在淘宝眼里,它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C2C类型电商平台,是“存在即合理的”典范,即便假货问题就在那里,但无论是谁,给予“批评”或“指正”时,似乎一定得达到“顺合朕意”般公平与公正,否则当心我“店大欺客”。
这次,正是由于监管部门所做的监测报告这项“产品”,在“产品模型”上的不严谨之处,为淘宝留下口实,一连串的应激反应随之发生。
所以,这次事件也给社会各界提了个醒,对于淘宝的监督,最好的产品模型就是直接针对它一家平台进行全面监测与诊断即可,如此既显得对它格外重视,又不会让它觉得有了对比而“厚此薄彼”。
说完监管部门的“产品模型”,再说淘宝的。
根据它的声明所见,这家视“假货和知识产权问题为生存问题”的电商巨无霸,一直以来在处理这类问题上秉持着积极态度,比如,由阿里建立的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线上维权通道——“IPR投诉平台”,目前已经有超过5.6万权利人注册使用,仅“今年前三季度”(应为去年前三季度,这里是淘宝的笔误,可见公关态势之急迫),该系统共受理各类权利人投诉近54万单,删除近600万件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商品。
不知各位看客看到这里有怎样心情,笔者确实觉得淘宝“蛮拼的”。只不过,这54万单、近600万件,也的确说明问题,比较起监管部门的监测,这样量级的第三方权利人监察结果恐怕是更有说服性。也许那37%多的正品率不足为信,但这么多万的数字不够吓人吗?
当然,淘宝不会作茧自缚,它在声明里说的很清楚,“互联网和电商平台不产生假货,假货问题的根源在于线下”。啧啧,还真让人无力反击。
但话说回来,以淘宝为基础的阿里能够成为当今受人尊敬的旗舰型电商航母,既然已从中得利,“卸锅”之举总是说不过去,尤其一个“IPR投诉平台”,实则并不能令人信服。
其实,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明白,正品与非正品最直观的差异便在于价格,当笔者今天还能在0-500元区间内,在淘宝产品搜索框内搜索出大量lv、爱马仕等产品时,它的“IPR投诉平台”存在便就不免令人以为有“掩耳盗铃”之嫌。
诚然,淘宝只是电商平台,没有执法权,甚至不具备专业的产品真伪鉴别能力。但干一行要爱一行呀,比较起令权利人时常备感被动的“IPR投诉平台”,以当今计算机技术手段的强大性,这样的产品模型也该适时升级了——况且你一再声称要用大数据打假、掌握了大量线下线索——但在线上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程序分析(哪怕仅以价格作为主要常量)、用一些标签给予消费者风险提示的举动却都为何难于做出,这真的很难做到吗?
谁都有情绪
当前来看,淘宝又要轰轰烈烈打假了,同时它还声称将对此前监管部门发布的监测报告提出投诉,尤其要对相关公务人员在监管过程中的“程序失当、情绪执法”讨要说法。
谁都有情绪,淘宝说公务人员有的同时,它的情绪就流露出来了,笔者探析这起风波到了此刻,情绪也一览无余。
当前的情绪往往决定日后事件的演进,一般而言,情绪化的延伸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比如,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在今天发布的白皮书说的很清楚,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对商品信息审查不力、销售行为管理混乱、信用评价存有缺陷、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等5大突出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双方会议沟通时,阿里方面认了;但一项监测结果发布出来后,阿里情绪就来了。
可以想见,淘宝来了情绪,监管部门一定也有“情绪”,为回应昨日公开信,今天这件白皮书,某种意义上也是情绪的释放。
由此这般情绪效应之下,格外令人担忧的是,还能不能抛开成见就事论事以解决问题?都说时间会给出答案,只盼这份“时间答案”不要湮灭在时间的流淌里——关于打假,尤其关乎百姓日常生活习惯的某一明星级电商平台,情绪可以有,但时间耗不起。
图片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