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慧达白刚 :资本不能替代专业性,“击鼓传花”游戏能玩多久? | 大象会客
知产力(微信ID:zhichanli)
知产力是一家致力于“为创新聚合知识产权解决方案”的原创型新媒体平台。关注科技领域创新及相关知识产权问题,请订阅本微信公众号(zhichanli)、官方微博:知产力,亦可登录www.zhichanli.com查阅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版权为知产力所有,转载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
大象手记
白刚先生是走入“大象会客厅”的第二位来客。
一直以来,这位从事知识产权服务行业20余年的资深人士对于互联网+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接受,是大象颇为好奇的。同时,这位有着丰富商业化运营经验的老板又会如何看待“免费”“资本”这些敏感的问题,亦是此次拜访的期待。此前,白刚先生撰写的《“互联网+知识产权”还是“知识产权+互联网”?》(7月6日发布于知产力平台)一文已在业内引发巨大反响,这次,白刚先生面对知产力时,又将掏出怎样的干货呢?
大象还记得,那天的谈话在景色怡人的颐园进行,让这个夏日的聊天多了一份清凉之感,亦如在这个火热时代背景下“老一代”知产人试图进行的深刻冷静思索。以下知产力即将这份深刻与冷静分享与诸位。
对话实录
知产力:当前,伴随着一些新兴服务机构的实践,并尝试获得资本关注后,已有观点认为,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正在“互联网+”的技术及概念促动下被重新解构。对此,您是否认同,并有怎样的理解?
白刚:今年两会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发展被上升到空前的高度。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也一直吸引着广泛的关注。不能否认,互联网技术对于原有行业冲击和改造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知识产权服务行业也面临着互联网环境下发展模式调整的问题。但我们认为,在知识产权这个行业,关系应该是:“知识产权+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知识产权”。换言之,互联网不会成为知识产权行业的主导,而是会作为推动这一行业进步的科技手段和工具。
虽然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知识密集型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使之与互联网的关系更为密切,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体现为互联网对于知识产权服务实现方式的辅助及改善,而不是颠覆。通过网络科技,将信息和资源最大程度地整合,使信息更加对称,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使知识产权的专业人员的服务更加精确、全面、可靠,同时,科技进步本身还降低了服务成本,最终的获益者当然还是服务对象,这一直是知识产权服务努力实现的目标,互联网的发展和强大,将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改变甚至颠覆很容易理解。因为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消解了对信息控制、传播和解释的垄断权,信息按照更有效率、更容易传播的方式进行重构,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极大便利。但是,知识产权行业作为法律服务行业的一种,与传统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法律服务所具有的很强的专业性,相对难以标准化,法律服务必须是根据被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而且法律服务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绝不可能是一锤子买卖,法律服务品质的优劣对于被服务对象而言可能会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即使是知识产权服务行业中最简单的商标申请,也包含着非专业人士无法在短时间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且,其结果也不是立时可见,而是要经过相对长的时间(一年左右甚至要几年)才可以真正判断服务的结果和质量是否可靠。因而,客户在选择法律服务时,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服务提供者的个人以及团队能力、服务领域、执业经验、业内人脉和声望等因素。随着案件涉及商业利益的增加,客户选择代理人也会愈加慎重。所以,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服务行业,专业性、服务的差异性特征比较显著,互联网这种技术手段与知识产权服务简单的嫁接,还不至于颠覆或重新解构这个行业。
知产力:当前,“商标免费注册”俨然成为了新生创业者切入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葵花宝典”。其中,不乏受到业外资本认同的案例。对于这一现象,您有怎样的看法;同时,免费模式是否一度或正在令您感到焦虑,它是否已对或有否可能对贵司的业务产生冲击?
白刚:新生创业者用免费的方式吸引客户,算是一种创新尝试,但其实也是他们特定成长阶段的无奈选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一万余家。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有知识产权服务需求的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界巨头出于保障和最大化其商业利益、降低法律风险的需要,通常都会选择业内有声望和经验丰富的服务机构,以保证所获取法律服务的高品质和延续性。在这样层级森严、市场划分已趋于成熟和固定的情况下,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新生创业者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资本,自然难以吸引到优质的客户群体,如果没有免费服务这个卖点,恐怕连中小客户群也难以纳入囊中。因此,免费的手段是非常直接且有效的刺激消费者购买欲、减少顾客对其他竞争产品兴趣,进而抢占市场份额,打击竞争对手的方法。
但是,免费只是促销的噱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基本的道理,大家都懂得。对于知识产权服务这样的专业服务来说,免费似乎有悖常理,就好比一个专业医生为病人看病不收取任何费用,其服务效果堪忧、可持续性也是值得怀疑的。这类免费服务对知识产权意识较强、商业规模较大较成熟的客户的吸引力不大。因为免费注册不但不意味着零成本,反而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旦因免费而未进行细致的在先查询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最后出现驳回注册、甚至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况,其带来的商业风险和巨额的成本,都是真正的商业客户所无法承受的。
免费很容易造成恶性竞争,有损行业形象,这方面是有历史教训的。在商标领域,早已有不少“零服务费”、“不注册不收钱”等等恶性竞争行为充斥行业,除了给行业管理带来困难,对行业的自律造成压力外,似乎没有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成功案例。
基于上述情况,站在我们一家公司的立场上,我们对于免费模式一点也不焦虑,因为这种服务对我们的业务不会造成冲击;它们对基础简单业务也许会有影响,但是对于知识产权的核心业务,尤其是复杂、疑难案件的代理业务,不可能产生影响。我们相信绝大多数客户在了解这个行业特征的情况下,还是会以专业化的服务水平作为一个选择服务提供方的判断标准,而非仅仅以价格低廉为选择导向。
不过,站在整个行业的立场,我们有些担心如果对这种免费模式不加约束,甚至鼓励,会导致竞争秩序的混乱,并最终危及消费者的利益。虽然从自由竞争的角度来看,价格的多样性是可以存在的,因为服务本身也是多样化的,但前提是这种差异化的价格不能过于偏离服务本身的价值,否则将有不正当竞争之嫌,我们希望这个行业的竞争是在正常轨道上的合情合理的竞争。
但是,我相信在知识产权服务行业,这种免费的模式难以为继,也许借助于早期概念的炒作,资本的介入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终归是需要盈利的,否则只能通过不断吸引不了解这个行业特征的资本进入,从而持续不断地烧钱,这只会是一种危险的“击鼓传花”式的游戏。
知产力:同时,就知产力的观察,截至目前,中国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认知与应用整体而言也着实并不活跃。就您而言,是否认同我们的这种观点,或者这对这一问题您有着怎样的观察?就贵司而言,是否对此已有或将有所应对与尝试?
白刚:在这一点上,我赞同知产力的观点。这个和我们的行业性质有关系,因为我们并不依托于有形的产品,也和一些生活服务类的或是垂直社交类的企业不太一样,大家展示的形象是不同的,传递的信息也有所区别;同时,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注重的是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服务方式一对一的特点,导致了互联网技术对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这种行业特征是不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介入而有所改变的,也很难在互联网技术中得以实现。
而且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本身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企业对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选择可能甚至会最终关系到这家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客户在选择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时更需要的是以审慎的态度,对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予以考察,而不是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进行随意选择。
作为我们自身而言,我们并不排斥互联网这样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并不排斥与这种新兴的技术相结合,目前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并保持对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新产品的关注。
知产力:此外,我们注意到,在免费模式效应作用下,行业内此前推崇的“专业性”门槛大有降低之势,取而代之的则是对于资本的狂热,甚至谈及知识产权创业的目标往往落脚于“上市”“敲钟”。我们的困惑在于,知识产权服务的专业性问题原本就是被夸大了或者还是已经过时了?对此,您有怎样的见解;此外,对于资本之于这一行业的意义,您有怎样的思考,它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颠覆效应吗?
白刚:我个人认为,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这个行业的特征决定了其与“上市”是无缘的。因为这个行业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上市融资,一旦上市也会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如果上市,股票的买入群体会是谁?信息披露中涉及客户的商业秘密又该如何处理?等等。
我们这个行业的特征决定了是依靠专业的人才来成就的,而非资本的介入。真正形成一个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形成一个专业的团队,并不是钱所能解决的。通过融资,可以获得资本但却无法改变或者复制一个团队,从这个角度来看,钱并非是能改变这个行业格局和本质的因素。
如果仅仅为了从投资者身上获利,利用资本领域对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的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以“互联网+”为噱头,寄希望于短时间内获得资本投入乃至上市溢价等回报的话,我很怀疑这种手段的可持续性究竟有多久。
目前这种狂热,有其背后的原因。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存在,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更加容易,某些原本比较依赖于“专业服务”才能实现的事情,变得简单易行,对大众都不再神秘。这是科技的进步,是行业的进步,是个好事情,给我们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专业人员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非专业情况下不能或很难得到的服务,而不是否认了专业性。专业性不会过时,但是专业性也是要发展的,如果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专业性,那蒸汽时代以后就不会电气时代了,电气时代之后也不会有网络时代了。
知识产权服务企业说到底是服务行业,着眼点应该放在服务上,脱离服务去炒作,被“上市”“敲钟”冲昏头脑,那就偏离了轨道,水花越大,得分越低。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资本的涌入或许会冲击知识产权行业最基础的案件的市场格局,但很难颠覆知识产权行业的传统服务模式。资本不是一切,资本不能替代专业性。
知产力:之于未来,“免费的知识产权服务”也许只是一时云烟。但对于行业未来的创新式发展,行业同仁都有所期待。就您而言,您认为“互联网+”时空背景下的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将到哪个方向去,对于行业服务模式升级您又有怎样的思考?
白刚:“互联网+”是科技的进步,对社会各行各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知识产权行业自然不能例外,比如,“互联网+”提供的大数据分析,将大幅改善目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权利人可以网络监控和分析,了解掌握侵权人及侵权行为的特点、现状及其演变,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维权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权利人得以快速知晓知识产权执法和司法的整体发展趋势、案件特点、地域特色、索赔情况等,有助于权利人制定更为可靠的知识产权策略。
但类似大数据分析这样的服务,需要相当规模的研发和投入,远非一个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完成,并需要做好在短期内不予盈利的准备,同时,类似数据分析这些互联网的知识产权服务产品的准入门槛是相对较低的,可能更多的是对资本的依赖。目前我们也在认真地学习、讨论和思考这里面可能的发展方向,尚处在论证阶段。
当然,整体而言,我们对于互联网技术之于这个行业的创新式发展也是抱有乐观态度的,假以时日,我们应该能看到,一些成功的带有互联网特色的知识产权服务产品的出现,但仅从知识产权代理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对于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模式升级的作用而言也仅止步于技术手段。
知产力:最后一组问题,对于当前行业内涌动的创业思潮,您及贵司作为过来人有怎样的观察与建议?您及贵司是否有意愿对执着于知识产权服务产品创新的人群提供支持?如果可能,您更愿意与哪些产品方向上的或者哪种类型的创业者坐下来聊聊?
白刚:对于创新企业的投资我本人是感兴趣的,但对于目前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出现的这些创新产品我也仅限于了解和观察。另外,我认为,每个行业都有着它自身的规律性,我们应该尊重这种规律,我本人对目前出现的互联网技术与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嫁接模式并不看好。
我希望我们有机会去投资真正有价值的创新产品,因为作为专业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机构我们拥有长期从业的经验,可以对一项技术创新的前景有着更充分的判断和预估,万慧达也愿意为这些真正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产品提供法律扶持。
关于万慧达
“专业创造可能,沟通成就品质”,如是服务理念的坚守者万慧达,系北京市第一家获得“北京市著名商标”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并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区知识产权相关业务年度排名第一梯队。
这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确权与保护全链条服务的专业机构,当前共计拥有员工300余人,其中商标从业人员100余人,专利从业人员90余人,专业律师50余人,专业调查人员50余人。当前,万慧达品牌由位于北京总部的万慧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万慧达律师事务所以及全国各地的10余家分公司/办事处/律师事务所拼图构成。
白刚先生系万慧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作为业界知名人士,他同时还常年担任如下社会职务:国际商标协会(INTA)反假冒和执法委员会中国小组成员,欧盟知识产权中国小组常年法律顾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库专家,北京市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库专家,国威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专家,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君策知识产权发展中心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关于“大象会客”
“大象会客”作为知产力新晋推出的一个栏目,致力于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领军人物、意见领袖进行深度对话,并将他们对于知识产权特定命题的思考置入于特定实践情景,以为洞悉、解决“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这一宏大命题之下的具体节点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互联网+’时空下知识产权服务创新”作为“大象会客”栏目的首个系列专题,将通过对国内多家大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领军人物的专访,深度还原他们对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创新式发展所秉持的思考与观点,并从中寻找整个知识产权服务产业的下一个“升级版本”。
此后,知产力“大象会客”栏目还将就知识产权行业及市场创新主体们所关心的相应话题、问题、命题以多种表达形式予以关注及至求解。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主题栏目的不断迭代,触发更多关乎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使包括知识产权服务在内的更多创新活动与人群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