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特辑 | 2024年北京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发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国第一
来源 | 北京发布
▲4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24年北京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市知识产权局、市委宣传部(市版权局)、市高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北京海关、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市文化执法总队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一、2024年北京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情况
2024年,全市专利授权量19.97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1.9635万件;全市商标注册量23.7367万件;PCT申请量1.2088万件;全市著作权登记量129.6782万件;植物新品种申请量962件,授权量361件。截至2024年12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66.3490万件,同比增长15.52%;有效商标注册量323.2万件,同比增长4.98%;全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9.81件,稳居全国第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北京排名全球科技集群第三,较2023年上升一位。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方面,市市场监管系统办理全市各类知识产权案件立案828件,结案813件。市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代理举报案件49件,作出专利代理行政处罚10件。市区两级知识产权部门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51件。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开展执法检查10.5万余件次,办结案件2698起。市版权局监测到网络侵权链接量共计286.2万条,发起维权232.2万次,下线215.9万条。全年受理并调处各类著作权纠纷案件1.8586万件,其中人民调解案件成功率82.8%。市农业农村局开展执法检查2472次,查处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1件。市公安局破获知识产权领域刑事案件191起,刑事拘留572人。北京海关共查扣,涉嫌侵权货物852批次、69.8万件。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市三级法院共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8227万件,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7075万件。市检察机关办理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案件共436件,办理刑事诉讼监督、民事诉讼监督、行政诉讼监督等各类监督案件及其他关联案件647件。
二、2024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强化政治引领,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工作更加有力
强化首都知识产权工作宏观统筹。市政府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2024—2025年共建知识产权强市工作要点》,部署推动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办公会议机制作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北京评定为优秀。国家版权局软件正版化督查,北京市取得计算机开机率100%、计算机软件正版率100%的优异成绩。
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探索创新。优化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系统,与“天平链”“北数链”实现贯通,截至2024年12月,238项数据获得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完成数据知识产权质押3项质押金额1281万元,在全国首次打通数据知识产权传播利用和价值实现链条。北京法院审结的全国首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效力认定案,为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实践提供司法支撑。全链条打造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北京样板,“北京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京津冀检察机关建立“三必”工作机制”等4个案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三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
提升区域知识产权工作整体水平。积极创建海淀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制定印发《北京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支持政策清单》《海淀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2024-2026年)》,合力推进各项建设任务。东城区积极开展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平谷、顺义区积极建设“平谷大桃”“牛栏山二锅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市高级法院发布《北京法院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保障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白皮书》及相关典型案例。
(二)加大保护力度,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完善跨部门协同保护机制。市知识产权局与市司法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市区两级专利行政裁决工作体系;市高级法院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强协作联动,推动商标行政案件司法、行政协同共治。
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开展服贸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检查。市文化市场执法总队开展“剑网2024”专项行动,检查重点互联网网站、APP以及其他各类网络载体4260家次。北京海关开展“龙腾2024”专项行动,查扣涉嫌侵权货物69.8万件。市检察院高质效办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083件。市高级法院指导全市法院用足用好惩罚性赔偿,2024年全市法院适用惩罚性赔偿案件,同比增长76.9%,最高赔偿数额7056万元。
优化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制定印发《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关于高质量推进知识产权快保护工作的方案》,加强快保护机构管理。2024年,三家快保护机构接收预审案件2.2121万件,预审合格1.7014万件,获得授权的专利1.4348万件,有力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深化纠纷多元调解工作,各调解组织全年共受理纠纷1.9807万件,调解成功1.0054万件,调解成功率为77.6%,再创新高。
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制定印发《北京市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发布《京津冀海外知识产权联合指导工作规程》,指导成立京津冀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发布《标准必要专利许可操作指南》等工作成果,北京市海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库数据总量达到11万件,提供海外信息服务4.64万次。北京海外维权工作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考核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
(三)促进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举措更加务实
推进专利产业化。印发《北京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出台6项促进专利转化运用政策。认定建设北京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信息通信、生物制品和能源装备智能化4个产业知识产权促进中心,推动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获批成立新材料、5G等11家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位居全国首位。2024年北京认定登记专利转让(含许可)合同2058项,成交额166.9亿元。2024年全市专利开放许可声明2996件,居全国首位。
加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等部门多措并举,推动相关企业平均降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约37%。全年实现专利、商标质押登记总额163.47亿元,同比增长55.41%。知识产权保险实现“政府引导—企业投保—保险公司‘保险+服务’保障—出险理赔”完整闭环,已为9家出险企业提供理赔服务,合计理赔金额444.77万元。
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高标准完成首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建设试点任务,“发布全国首个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推广。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全市工作站总量达到108家,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总数达73家,服务范围向新兴和未来产业拓展。在‘一网通办’的基础上,北京地区著作权登记管理平台上线,并接入市政务服务网,作品自愿登记业务实现全程网办。
(四)深化区域协同,京津冀知识产权一体化成效显著
统筹落实《京津冀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发布《京津冀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三周年工作成果》。推动京津冀专利转化对接,三地知识产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 促进京津冀知识产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开展跨区域执法司法工作。市检察院主导创建京津冀检察机关跨区域全链条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机制,有效攻克跨区域犯罪查处难题。市市场监管局会同河北省保定市及雄安新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共同行动,打掉3处制售侵犯迪士尼相关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的窝点。市文化市场执法总队会同天津、河北版权执法部门,联合签署《京津冀地区版权执法合作框架协议》。市高级法院赴河北开展异地巡回审判,提升京津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整体效能。加强京津冀联动服务。三地知识产权部门共同签署《京津冀知识产权服务协同共促科创园区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联动服务工作站共建京津冀知识产权人才智库,持续监测京津冀地区海外纠纷线索。
(五)拓展对外交往,首都知识产权影响力持续增强
服务国家对外交往。配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京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举办中关村论坛“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专题论坛”,展示北京知识产权领域最新成果,分享提升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会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建立涉外版权案件纠纷移转、移交机制。
讲好知识产权故事。市长殷勇会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发布活动发表演讲;主管市领导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知识产权促进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圆桌会议上发表演讲,讲述北京知识产权故事。组织中小企业积极申报2024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北京智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唯一获奖中国企业。
建设知识产权人才高地。推进《关于加快建设北京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目标任务落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的“知识产权与创新政策”联合培养硕士项目,首届新生入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与师生会面交流。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26名从业人员取得高级知识产权师职称。
三、2025年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思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党对首都知识产权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做好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规划评估和“十五五”规划起草论证工作。二是合力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组建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产学研用结合、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参与的产业创新联合体,打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全链条。三是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高标准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四是深入实施公共服务普惠工程,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五是促进知识产权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涉外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
记者提问
记者:我们知道,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的催化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请问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在知识产权赋能新质生产力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新胜:
知识产权在服务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作用。我们通过强化政策供给、推进成果转化、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国际合作等举措,全面构建知识产权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主要做了这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强化知识产权政策供给。出台《关于强化知识产权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通过政策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发布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指引,持续推动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创新。
二是坚持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能。目前,北京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知识产权产出不仅量大,而且质优。通过专利预审等促进优质专利申请加快获权,率先实施国家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推动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北京获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联合开展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积极打造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帮助科技型创新企业便捷、低成本获得融资,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
三是坚持完善知识产权立体化保护格局。持续开展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健全专利侵权行政裁决分层分级处理机制,完善市区联动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和海外纠纷应对指导机制,平等保护国内外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是坚持深化国际合作与开放创新。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合作,推动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资源共享,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清华大学“知识产权与创新政策”硕士项目等途径,持续加强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为知识产权赋能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基础。
(本内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知产力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编辑 | 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