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专利:被举报的比亚迪冤吗?
作者 | 革鼎
编辑 | 布鲁斯
昨天(5月25日),中国汽车界爆了个大瓜,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
本篇文章从两家公司的公开声明出发,梳理及分析了核心争议点“燃油蒸发”问题,以及比亚迪相关专利布局,得出了一些猜想,并聊了聊关于“有益于中国品牌的事情”的想法。
01. 公开声明
长城在自家官方账号上发布声明,举报比亚迪的两个混动车型——“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问题。
比亚迪在当日回应声明:我们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保留诉讼权力。且长城购买的测试车辆,不符合国标送检要求——第三方抽样、保管及送检、3000km磨合,所以检测报告无效。欢迎有关部门抽查、取证和检测。
两份声明的完整内容,见下图。
抛开调侃与带有明显倾向的断言,专利角度看本次事件能有一个全新视角。
02. “都是油箱惹的祸”
长城举报比亚迪,可以说“都是油箱惹的祸”。除了比亚迪部分PHEV混动车型采用常压油箱,其它车厂全部采用高压油箱,这在技术上可能存在“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问题”。
具体的技术原理,有必要解释一番:
1)燃油车时代,油箱内蒸发的汽油,一般通过碳罐里的活性炭吸附,再利用真空脱附到发动机内燃烧,不存在往空气蒸发排污的问题。
2)但在新能源车时代,问题来了:EV纯电路线,没油箱不存在问题。但PHEV混动模式,大部分时间靠动力“电池+电机”驱动,“油箱+发动机”平时是摆设,这就导致油箱中蒸发的汽油无法完全被碳罐吸附,燃油蒸汽从碳罐大气口散溢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3)对于PHEV车型来说,最简单高效的解决方案,就是配上“高压密闭油箱”,它可以承受35-40KPa的压力,更好的阻止燃油蒸汽像空气中散溢。
长城举报声明提出的问题,可能也是全产业的共同疑问:为什么你比亚迪就这么“倔强”,就不使用高压油箱,不怕燃油蒸汽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吗,难道就为了节约千元左右的单车成本而不顾环保大局?对此,比亚迪的回复很刚:“比亚迪作为全球第一家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的企业,在插混技术上有二十多年的积累和迭代,不像有些同行想的那么简单。”
比亚迪的言外之意,似乎是这样——老夫精研混动技术二十年,不用高压油箱照样能解决燃油蒸汽向空气中排放的问题。
从技术角度真的能做到吗?“理论上”可以,比亚迪的几件专利给出了答案。
03. 会不会是一场“技术乌龙”?
专利1:油气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CN115139780A
本件专利在技术背景中明确提到,“如果不对燃油箱内的燃油蒸汽进行处理,则需要设置高压油箱以满足需求,从而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发明内容是提供一种油气管理系统,以对燃油箱内的燃油蒸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具体功能实现见下图中的摘要。
简单来说,你汽油会变成蒸汽是吧,那我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给你降降温,让你从气态变成液态,这样就不存在燃油蒸汽排放问题了。
图:相关专利1,来源:知产宝数据库
专利2: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辆CN113815599A
针对“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运行时间过短,碳罐吸附油气不能够及时被脱附,因而极易出现碳罐过载的情况。”除了换高压油箱,行业还有两种改进方法:
1是扩大碳罐容量,但增加成本的同时,安装还会受限于底盘布置;2采用NICRO(Non-Integrated Refueling Canister Only,非整体仅控制加油排放碳罐系统)蒸发排放系统,但增加大量零部件成本,同时性价比低。
比亚迪的这件专利,突破以上解决问题的思路:
电动模式时,根据预先建立的碳罐吸附模型确定碳罐吸附量,当碳罐吸附量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将电动模式切换为混动模式以进行碳罐脱附。
简单来说,炭罐吸附模型警示时,切换成混动模式,像燃油车一样解决燃油蒸汽,还不增加零部件成本。
图:相关专利2,来源:知产宝数据库
专利3:混合动力汽车燃油蒸汽排放控制系统和车辆CN211202150U;
专利4:一种碳罐脱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及车辆CN114109661B;
专利5:一种油箱隔离阀及燃油箱控制系统CN216714564U。
这三件专利本质上都是检测和控制模块开启阀门,实现对燃油蒸汽的处理。
从比亚迪专利技术提供的解决方案看,它确实有可能——在不使用高压油箱的情况下,解决长城举报的“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问题。本次举报事件可能是一件“技术乌龙”。就是说长城做不到,整个行业做不到,不代表比亚迪做不到,这或许是比亚迪声明中喊出“不像有些同行想的那么简单”的底气。
当然,长城举报比亚迪事件盖棺定论之前,猜想不止“技术乌龙”这一种。
04. 关于比亚迪其它猜想
为什么还能有其它猜想?因为长城并不只是玩嘴炮,并不只是因为比亚迪部分车型没用高压油箱,就说后者存在问题。
长城汽车付诸了行动,掏钱买了“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然后交由中汽中心(天津)进行相关项目检测,得到不合规的结果才举报。
为什么比亚迪有相关的专利技术方案,这两辆车还是没通过检测?既有可能是比亚迪说的送检状态不对头,也有可能是相关专利技术方案,效果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专利中,只有专利检测和控制模块开启阀门的三件获得了授权。专利1和2“CN115139780A,CN113815599A”,即看起来更先进的冷却液和吸附模型控制车辆行驶工况(电动或是混动)方案,目前还处于实质审查阶段,其“创新性和实用性”是否过关还不得而知。
此外,外界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比亚迪核心技术之外的领域都是能省则省的成本导向,为了价格更低,便于车辆销售。这让长城非常不忿!因为长城核心技术可能不拔尖,但它用料实在,车子皮实有口皆碑,与比亚迪完全是两种风格,所以它会出来举报。
比亚迪是否在成本与品质的平衡中偏向前者,这有待于官方给出最终的结果。
05. 什么是“有益于中国品牌的事情”
昨天比亚迪的声明,在外界引发热议。不在于与长城针锋相对,而是最后三句话:新能源事业发展至今,相当不易!中国品牌成长至今,也相当不易!希望大家多做有益于行业,有益于中国品牌的事情!
网络一篇批评之声:比亚迪能否代表中国品牌,比亚迪走菊厂路线,说事就说事不要情绪化……
值得拿出来讨论的是,究竟什么是有益于中国品牌的事情,笔者认为有三点:
第一是对消费者良心厚道。这点比亚迪可以做得更好,去年比亚迪唐DM两次召回,一些话不吐不快——召回数量从9663辆变为52928辆,一下增加448%,显然是对隐患车辆排查的不够彻底。
第二是勇于面对挑战。一切凭真本事,不掺杂情绪,不拿盘外的事情说事。赢得挑战的企业,自然能获得更好的行业声誉。
第三是建立合规标准。车企不仅要建立技术标准,还更要建立合规标准。好的技术可以让企业跑得更快,好的合规可以让企业跑得更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图片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