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被判赔偿1250万!因抓取并使用地图“拥堵延时指数”盈利
作者 | 布鲁斯
编辑 | 布鲁斯
经常使用导航app的同学,应该听说过“红绿灯读秒”功能,甚至有不少小伙伴都用过。用过的小伙伴可以在留言区举个手告诉大家这功能到底好不好用。
现在导航软件的技术和数据越来越精细,从以前最基本的帮你规划路线,到能够帮你避开拥堵,现在就连你要等几秒的红绿灯、大概几点到达目的地都能帮你算出来,主打一个服务周到。
虽然说这些功能看似很平常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但是要知道得到这些并没有看上去这么容易。
就拿红绿灯倒计时这个功能来说吧,像是某德地图,就曾在去年官宣与多地的交警机构达成合作,这样一来就可以利用官方的红绿灯数据服务于导航。
另一方面,导航app也会通过大数据计算来间接获得红绿灯读秒的数据。简单理解就是,导航app通过大家导航的数据,可以发现有很多车在某个路口等红灯需要多久,再结合反复多次的观察,就可以帮助大家预计走到这个路口大致需要等多久的红灯。同样道理,导航app也是通过大数据来帮助司机们避开拥堵路线的。
当然,导航app还会综合多种大数据的收集并通过不同的算法,综合得出用户需要的方案,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这一切,都要基于导航app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类和处理,这些数据也是导航app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关键资源和权益。
有权益,就可能会产生纠纷。数据权益的不正当竞争纠纷一直以来都十分引人关注。最近就有一起涉及导航app的数据权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宣判。
6月28日上午,涉导航电子地图“拥堵延时指数”数据权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朝阳法院一审认定被告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该公司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并赔偿原告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某软件有限公司各项损失共计1250万元。
一审庭审现场(图片来源:朝阳法苑)
据北京朝阳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朝阳法苑”发布消息称,该案中,两家原告公司是某电子地图的运营者。该公司依托电子地图收集的电子地图数据、用户出行数据和实时交通信息等原始数据,通过特定算法并经分析处理形成数据产品——“拥堵延时指数”。
所谓“拥堵延时指数”,可以理解为道路上的车辆实际通行时间与完全畅通情况下车辆通行时间的比值。比值越高,城市拥堵程度越严重;比值越低,城市拥堵情况越轻微。
原告诉称,被告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采用不正当手段抓取“拥堵延时指数”数据,并在其经营的某金融终端付费软件上以商业化为目的使用了上述数据,构成不正当竞争,故要求被告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4800余万。
被告辩称,“拥堵延时指数”数据不属于竞争性权益,且被告公司系通过人工采集方式从原告公司网站上收集的公开数据,没有采取任何不正当竞争方式,不构成不正当竞争,原告公司对于损害赔偿的主张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北京朝阳法院经审理认为,“拥堵延时指数”数据能够使城市拥堵状态及其趋势得以精确、简练、量化地表达,满足各类交通参与主体了解、研究交通拥堵状态的需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原告公司凭借开发和运营“拥堵延时指数”数据为自身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并凭借对外授权“拥堵延时指数”数据获取经营利益,该等经营利益属于竞争性权益,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被告公司未经许可,利用变换IP地址和伪造浏览器标识等不正当手段抓取“拥堵延时指数”数据,并将抓取的数据存储在某金融终端软件中,以商业目的向付费用户传播,违背了数据领域中公认的商业道德和诚实信用原则,损害了原告公司的合法权益及消费者利益,破坏了数据领域中的市场竞争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
法院在综合考虑“拥堵延时指数”数据的价值、被告公司侵权主观故意、侵权情节严重等因素,同时结合涉案数据产品的对外授权许可费用,确定本案的赔偿金额,最终判令被告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并赔偿二原告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计1250万元。
据北京交通广播报道,北京朝阳法院民五庭法官杨恩义说,这个案子是近几年朝阳法院在数据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一起典型案例。首先,法院明确了权利人对其在经营和运营电子地图领域所收集的信息数据是可以受到保护的;第二方面法院整体的判赔金额比较高,也彰显了朝阳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对数据保护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作用。
据悉,目前这起案件虽然已经一审宣判,但尚未生效。不知道被告公司是否会继续上诉?知产力也会对数据领域知识产权相关消息和案例持续关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部分消息来源 | 综合朝阳法苑、北京交通广播等
封面来源 |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