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IP人|思博网朱家群:互联网对于知识产权行业不是“狼来了”
作者|Bean
(本文版权为知产力所有,转载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
(本文3502字,阅读约需7分钟)
编者按:2015年初,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服务商拥抱互联网。如今,三年过去了,这些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商的发展现状如何?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此,知产力对话数位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创业者,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与感悟。本期对话的采访对象是知识产权培训和服务平台——思博网&猪八戒知识产权总裁朱家群先生。
(朱家群)
原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审查员,十余年专利复审、无效审查经验,美国马歇尔法学院研修员;
2010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三等功”;
2011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首批全国百人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
2014年,接受香港南华早报专访;
2015年,作为优秀企业创新人才入选北京海淀区“海英计划”。
现为思博网&猪八戒知识产权总裁。
知识产权服务业需要流量支撑
知产力:2015年初“互联网+”的概念兴起,同时催生了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发展。如今三年过去了,作为互联网+知识产权培训和服务平台的创始人和管理者,您如何看待互联网技术对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的影响?
朱家群:实际上,互联网+知识产权的现象早已有之。在我看来,互联网本质上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一种商业工具或者商业思维,任何人、任何行业都可以用。互联网的本质核心就是“链接”万物。在我看来,互联网给整个知识产权行业带来了一股春风和希望,而不是“狼来了”。
知产力:如今,互联网人都在强调“流量为王”。您对于这个行业的“流量”如何理解?
朱家群:互联网行业所称的“流量模型”主要是漏斗型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你的平台获得了关注与浏览量,这是第一级的,量最大;我们要想办法获得这些用户的联系方式,此为第二级的潜在客户,我们称之为商机;通过打电话或者其他形式的沟通,最终将商机转化为客户,此为第三层次。
这三个层次反映了吸引流量进入并最终转化为商机、客户的“漏斗型”的筛选过程。怎么获得低成本的流量、把流量入口做大、把两次转化率做大是我们最应该关心的问题。
流量之外,互联网行业的另一本质或特点是,它也是一种思维、工具。人们将“互联网”称之为噱头也好,单点突破也罢,都是一种思维的体现,是对传统商业逻辑思维的挑战与变革。互联网的传播力量大,更容易获取免费的流量,并快速做大。
知产力:在这种新兴的知识产权服务中,吸引过来大量的流量之后,后续的专业性如何去保障?您认为这种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是否可以降低知识产权服务的专业性的门槛?
朱家群:在我看来,知识产权行业缺的不是专业人士,而是商人,尤其是懂专业的商人,这点在专利领域尤为突出。因为专利领域对于专业性的要求更高,从业者过度聚焦专业,使得商业思维或者说商业敏感度降低,关注客户的真是需求就会降低。在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长远发展是一个追逐充足现金流与专业性的平衡过程。平台的发展前期应重视销售,努力获取现金流用以支撑企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专业水平。
免费模式激励平台提升服务质量
知产力:您如何看待当前一些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推出的免费服务这一概念?“免费”究竟是一种噱头还是一种商业模式?在免费服务的模式下,平台如何实现盈利?
朱家群:在我看来,所谓的商业模式必须要有利润变现。如果单纯看免费模式是一种噱头,但如果提供部分免费服务用以吸引流量进入,靠后端服务或其他增值服务来实现利润变现,这就是商业模式了。
但我认为这种商业模式有天生的缺陷,服务平台在前期投入了过高的成本,后期必然要“更加努力薅羊毛”才能把之前亏的钱赚回来,即拉长了变现周期、同时又会让用户有种落差比较大的体验。尤其在to B 的服务行业,这种模式的风险挺大的。
相较而言,“不授权退款”是一种相对理想的商业模式,在提供服务之初收取服务费用,如果商标或者专利最终未获得授权,退还客户费用,这是履行服务承诺的表现。最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刺激服务平台努力提升专业度,进而提升授权率以此确保企业利润。
知产力:“互联网+”的特点或者思维对于知识产权这一传统的行业而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朱家群:商业模式要想获得成功,获取关注只是第一步。外界对于“互联网+知识产权”模式的误解或者说是诟病主要是对于后续服务难以保证的质疑。实际上,如果平台提供的后续服务很差,不可能会留住客户。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的“放大效应”前期让你迅速获得大量关注,一个不小心的失误甚至会让你立刻死掉。因此,“互联网+模式”的管理者心里都有根弦,那就是一定要努力服务好客户,让服务尽可能的超出用户预期,至少不比用户的预期差。在我经历的互联网创业过程,我们真的绞尽脑汁去提升用户体验——专业度上不能差(通过标准化培训确保专业稳定性)、性价比上要高(通过标准规范严控成本)、响应速度上要快(按分钟计算)、产品要足够吸引力(加大承诺并努力做到)、用户那边的工作要少(加大研发投入)。比如一个商标注册服务,一般机构的服务节点可能只有十个左右,但我们的服务节点是一百多个。
知产力:在大多数传统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看来,知识产权服务是非标准化的,因为每位客户都有不同的需求。您对于知识产权服务的理解是怎样的?如果将知识产权服务分解为标准化的服务,那么非标准化的工作如何进行?
朱家群:在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服务同时存在。我们所做的努力是为了让非标准化服务逐步向标准化的方向推进,比如将这个行业中的诸多流程进一步细分,探索实现标准化的可能性。至于剩下不能采用标准化的工作我们会考虑自营还是通过平台的方式与其他机构合作。
知产力:传统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认为,知识产权行业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与积累的行业,新兴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难以超越。对此,您如何看待?
朱家群: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做大做强,基本需要5到10年的沉淀期。时间的沉淀对于传统服务机构和互联网+服务机构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新兴的机构如果想超越前辈只能弯道超车——使用新的技术工具和新的商业思维。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互联网用户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这些群体会更加认可和接受新的技术工具和新的商业思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餐饮行业,我现在外出吃饭不太会选择所谓的老品牌,尽可能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新品牌,因为我希望在味觉上或服务体验上有新的选择。
事实上,三年过去了,一些新兴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不仅没有退出反而发展良好,甚至远远超越了大部分传统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创业是长跑,跑的早不代表在前方、跑的快不代表能坚持到最后,一切都充满未知,这才是创业的魅力。
平台化将成为未来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趋势
知产力:近年来,“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成为了整个社会追捧的趋势。您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可以向哪个方向发展?
朱家群: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可以考虑:
首先,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上量业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去降低成本,成为流量入口,依靠后端增值业务区变现。
其次,针对标准化程度较低的高端定制化服务,可以利用互联网去做品牌包装,走轻奢路线。
最后,跳出知识产权的圈子,在“互联网+其他行业+知识产权”进行跨界创业。比如“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互联网+技术+知识产权”、“互联网+品牌+知识产权”等等。
知产力: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被人广为称道。在新兴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在知识产权服务行业,专业人才是越来越值钱,还是会逐渐贬值?
朱家群:在我看来,对于知识产权服务行业而言,高端人才只会越来越值钱,只有低端人才才会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贬值。在一些低端的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将起到更大的作用,但是在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业务领域,人工智能很难发挥作用。
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讲究时机,当前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圈子较小,相应的技术成本会很高。只有在市场足够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发展。
知产力:除了互联网+概念之外,大数据技术与服务行业的结合也是当前的一种发展趋势。您如何看待大数据在未来可能对知识产权服务行业产生的影响?
朱家群:在我看来,目前知识产权数据可以算作大数据了,但是单纯研究、分析知识产权的数据效果并不好,如果能结合工商企业数据、技术数据、金融数据、人才数据等,则会发现一片新天地。
知产力:您认为知识产权服务这个行业有天花板吗?
朱家群:天花板主要有两个参数。第一是现有的存量,第二是增量。这个行业在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版权登记等基础业务方面的发展较为成熟,不可能每年都能保持高速增长,这种市场显然是存量市场为主、增量市场为辅,天花板会很明显。
但是专业性要求较强的服务领域,随着司法环境的变化、企业意识的变化,增量市场尤为重要,这部分目前还没看到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