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这十年:司法判决赔偿额不再是问题,思维模式落后才是致命伤

2023-04-10 08:00:00
下一个十年,一定是中国专利的黄金十年。

图片

下一个十年,一定是中国专利的黄金十年。

作者 | 革鼎

编辑 | 布鲁斯

前段时间,知产力转发了一篇2017年宋柳平关于专利战略的演讲,后台及朋友圈纷纷追问:几年过去了,专利赔偿金额是否提了上去。

图片

借着以上疑问,本篇文章将重点讲讲我们所观察到的,中国专利的一些变化和值得重视的问题,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 历年发明专利司法判决金额变化。

  • 商业与专利更深层次的关系。

  • 专利许可费存在的博弈。

  • 专利全球定价权的本质。

01

发明专利司法判决金额大幅提升

2017年,宋柳平在强国知识产权名家讲堂的分享中提到:美国法院对一件侵权专利的平均判赔额是450-500万美元,欧洲法院的判赔额略低些,也在同一个数量级水平,而中国法院对一件侵权专利的平均判赔额是8-15万人民币,有几个数量级的差距。我们能不能先到450-500万人民币。

定量分析司法判决金额问题,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像前辈宋柳平那样,身处行业一线,积累几十年的经验,才能知道答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知产宝数据库——包括全国裁判文书库、全球专利库、合规数据库等——统计分析即可知答案。

2012-2022年,发明专利判决赔偿额的中位数从10万元上升到20万元,而平均数则从22万上升到258万元。可以说司法判决金额大幅提升。从平均数的趋势来看,离宋柳平期望的450-500万,一到两年时间也许就能达成。

图片

图:历年专利诉讼判决金额,来源:知产宝数据库

上述发明专利司法判决金额数据,至少包含三个信息:

首先,从数据层面看,发明专利司法判决金额的平均值一直在拉开与中位数的差距,这意味着大案判罚不手软,有越来越多金额较大的诉讼胜诉。比如2020年2月18日,汇顶科技与思立微和鼎芯科技的“基于指纹识别的终端及其待机状态下的登录方法、系统专利CN201410204545.4”,判了4007万元。

其次,“惩罚性赔偿”在落地,2020年11月11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四条增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自此,专利的惩罚性赔偿终于从2015年和2019年的两个草案到正式落地,这也是前两年专利司法判决金额大幅提升的原因。

再次,产业升级正在突破临界点。产业升级的前奏是技术升级,技术升级表现在专利升级,平均数在2020-2022年提升5倍,意味着专利附着的经济价值更高,产业升级正在突破临界点。

02

不可脱离商业系统谈专利

宋柳平提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从来就不是独立的,一切安排都必须基于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知识产权的结构设计、策略、投入等都要跟行业的竞争环境、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行业的特点密切关联,架构设计是跟背景密切关联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就知识产权而谈知识产权、谈法律问题,仍是业内常态,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陈旧落后的思维。律师不把商业讲清楚,怎么推高判决赔偿额,怎么在40万知产律师中脱颖而出;知识产权总监不把商业讲清楚,怎么说服公司一把手更多投入技术研发,投入专利布局;专家学者不把商业讲清楚,其对于各种问题的解决之道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窘境。

此处仅在企业层面讨论专利与商业系统的关系,事实上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企业发展就容易偏科,常见的偏科情况有两种:1.重视技术和专利,但商业化不行;2.创业之初商业模式顶呱呱,之后却陷入无技术无边界的价格竞争,皆因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或战略部门无法从商业角度说法老板进行高强度技术和专利投入,而是把钱投入更多低门槛领域。

关于第1类偏科公司,我此前反复聊过凯莱英(主营CDMO的公司)。连续反应是它的核心专利技术——将药物反应步骤大幅缩减,大幅提高制药效率。

凯莱英本有希望成为以专利技术重塑生产成本曲线的行业龙头,能重塑成本曲线的公司一般都很牛:比如拼多多重塑获客成本曲线跻身电商三巨头,TCI八九十年代重塑美国有线电视行业融资成本曲线(甚至为此创造了EBITDA这个财务指标)成为行业龙头。

为什么最终凯莱英从市值和业绩角度看,没有明显超脱出行业呢,原因可能是商业方面有所欠缺:1、没有及早一体化“CRO+CDMO",仅做生产无法抢夺友商前期提供CRO服务的客户;2、连续反应的客户教育不足,没能及早的把此技术全面应用到客户订单需求;3、在医药发展趋势上已经落后,CDMO对应“中老年”的小分子,大分子药明康德遥遥领先。

至于商业模式顶好,但技术和专利布局薄弱的公司,一抓一大把,此处就再不点名。它们不能认识到技术和专利,才是企业真正的护城河,会陷入无边界竞争的价格站中,大概率会在周期转折中成为新兴技术公司的垫脚石。

因为从本质上,知识产权只是整个商业过程中的一环。创业者从认知到未来发展方向,到制定战略,投入研发,技术或产品诞生,申请专利保护/进攻,通过各种策略赢得增长,资本运作——每一环做好都能推动整个系统更大的飞轮效应,反之亦然。

知产力研究部门,目前就正在致力于“知识产权+商业+金融”的融合分析升级,希望能面向实战的推动行业发展。

既然说到面向实战的推动行业发展,我们就有必要谈谈关于专利许可费的博弈。

03

专利许可费里的博弈

前几天同事写了一篇文章《八年350亿专利税,小米“咬牙”交》,本意是想从商业角度出发,聊聊小米为何不得不交巨额专利费:

1是因为SEP定义决定的,2是5G标准演变(R15/R16/R17/R18)导致专利族太多,同时声明制度带来“掺水”问题,单个公司抗争的资金成本太高;3是因为互联网业务是小米的利润中心,这块业务离不开承载APP的手机出货量增长,所以不敢轻易发起诉讼(可能会导致手机禁令)。综合以上,所以不得不交巨额专利税。

结果文章发出来呢,歪楼了。外界有一种主流评论,大意是:别人投入研发,申请专利,你不交专利费就是妨碍创新,妨碍社会进步,屁股歪了。

在真实的世界里,仅仅只讨论为专利支付许可费的天经地义,显然是缺乏基本商业理解与企业管理运营经验,思维陈旧落后的表现。

你心怀感恩的通盘接受权利人提出的许可费,别人可能在心里把你认定成冤大头!因为国外公司(包含权利人和实施人)可没有那么老实。下面说几个案例。

【1】苹果和三星的“骚操作”

国内有家公司叫西电捷通,其WAPI专利是全球两项无线网络安全标准之一(另一位Wi-Fi安全标准)。按道理讲,手握WAPI标准必要专利,能向全球手机厂商收到很多许可费。事实是,大哥苹果和二哥三星“骚操作”多得很。

西电捷通与三星,谈判就谈了十几年。一直在谈判,从未有结果,三星的拖字诀出神入化。

苹果更有意思,2010年西电捷通就与苹果签过许可协议,一开始苹果还交点钱,只不过会通过隐瞒销量等方式少交钱。2014年苹果直接撕毁许可协议,拒绝支付任何许可费。再后来又是一番诉讼和专利无效的撕扯,虽然西电捷通的专利保住了,但把许可费收起来的希望依然渺茫。

【2】移动通信SEP掺水问题

目前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SEP,规则倾向权利人,只需向欧洲电信标准协会(简称:ESTI)声明专利是SEP,并不需受到实质审查。这便在客观上,扩展了权利人对SEP组合的“主观发挥”空间。有专利研究机构表示,很多权利人的SEP组合,“不必要”的专利为数不少。

这种情况下,国内手机厂商就该一声不吭给许可费?小米八年交了350亿元,如果挤掉20%的水分就是节约70亿元,挤掉10%的水分就是节约35亿元(这个钱够给300个研发人员发四五年工资了)。

【3】为自家药品“无限延续保护期”

长期以来,美国医药公司有一种“专利长青化(evergreening)”核心玩法提高专利保护期。

具体而言,当药品专利接近到期,医药公司以新的配方或给药系统注册专利,推出新一代产品,实现“产品跳转”。药基本还是那个药,但新的专利带来了保护期的延长。

去年FDA就给出过一个令人震撼的数据,2005年至2015年:78%获得的新专利的药品都是老药。

据悉,艾伯维的抗癌药Imbruvica,就因为附加专利赢得了另外9年的保护期,使商业独占期达到29年。

要知道,随着医药产业发展,同一种病症会不断涌现新药和治疗方法,一款药的生命周期不会特别长。美国的医药公司,如果都能把专利延长多年,基本就相当于“无限延续保护期”。

【4】专利收费的不合理问题

标准必要专利授权需遵循公平、合理、无歧视的(FRAND)原则,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实际操作呢?

2019年,InterDigital因移动通讯SEP授权条款纠纷,对联想提出诉讼,重点在于InterDigital专利授权的公平、合理和非歧视(FRAND)条款。

直到今年3月16日,英国法院有了判决,对InterDigital和联想各打五十大板,认为两家公司提出的报价——InterDigital报价3.37亿美元,联想只愿意出0.8亿美元——均不符合FRAND条款,判联想支付1.387亿美元,但这已经很有利于联想了,相当于付出InterDigital报价的41%。

不考虑权利人与实施人的博弈,就等于空喊缴纳许可费对创新保护的合理性,然后隐含——西电捷通收不到专利费活该,手机厂商就应该为掺水SEP买单,消费者应该为专利长青化付出较高药价,联想就应该多给InterDigital支付18亿人民币。

还有权利人因为专利收费标准过高,受到别国的反垄断调查,你还搁这讲专利交费天经地义,这不是冤大头是啥,思维陈旧真的是一种致命伤,阻碍行业的发展。只有敢于抗争,敢于站在国际舞台上博弈,不跪不倨傲,才能去谈最终目标:专利的全球定价权。

04

专利全球定价权的本质

谈起中国专利全球定价权,业内人士摇头不语,其它行业人士嗤之以鼻,认为中国专利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数量:

2011年至今霸榜世界第一,2016年超过第二到第五之和,2021年发明专利相当于第二到第十三名之和、是美国的2.7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全球总量的46.6%,实用新型接近98%,外观设计超过52%。

我觉得一味否认数量的价值亦是陈旧的观念。

人类有两次整体的升级都与数量的膨胀有关,一次是哥伦布航海促进东西半球物种交换,马铃薯广泛种植带来人口大爆炸——1400-1900年,全球人口从4亿上升到16亿,再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全球总人口79亿。数量的增长才有牛顿、瓦特、爱因斯坦、法拉第、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图灵、钱学森、杨振宁、马斯克等“人类高质量男性”的诞生,撑起技术和应用的飞速进步。

另一次升级就是今天,数据和算力的膨胀使通用人工智能公司得以诞生,人类的重复工作将被OpenAI等公司逐渐消灭。

所以专利数量多没什么不好的,数量是种子,终有一天会发芽。

言归正传,我们说回专利定价权。从路径上来看,中国企业的专利要想具备全球定价权,可能要经历三个阶段。

【1】专利第一阶段:保护本国的公平竞争环境

本国的公平竞争环境可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企业愿投入研发,其二侵权者受到惩罚。

关于研发投入,从整体看,2012-2021年A股公司研发费用从2400亿增长到1.5万亿,CAGR高达22.4%,研发支出增幅远远大于GDP增幅。

从局部看,在医药行业大开管线的生物科技公司——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等——研发费用率超过50%是常规,研发支出大于营收屡见不鲜,这带动仿制药公司的研发,可以看看恒瑞2016年前后的研发强度。再比如过去被外界诟病以商业模式取胜、研发投入不足的互联网公司——小米、美团、拼多多们——如今每年也有百亿的研发支出。例子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图片

图:百济神州2017-2021年研发费用>营收,来源:WIND

侵权者受到惩罚方面,上文发明专利司法判决金额平均数的大幅提高已经能说明问题。

所以我们认为,保护本国的公平竞争环境已经基本实现。

【2】专利第二阶段:在国际上展现竞争力

诚然,中国产业仍然面临各种卡脖子的窘境,这是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无法避免。但我们仍能看到,能与国外企业进行专利角力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专利第2阶段勉强算实现了。

譬如华为历年超千亿研发投入,成为全球拥有最多5G专利族的企业,并开始在全球收取专利许可费:

2021年3月26日,华为宣布收取5G专利费,每台手机2.5美元。华为知识产权部丁建新曾表示,2019-2021年预计知识产权收入12-13亿美元。2021年4月28日,华为发布一季报,并宣布收到一笔6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外界猜测对象很可能是苹果。

不只是华为,OPPO在全球与诺基亚的专利战打得有来有回,见知产力文章《诉讼策略摇摆不定:诺基亚的左右互搏》。背后的原因,是华为、中兴、OPPO等中国企业在全球5G SEP中占比超过1/3,而OPPO已与5G专利族最多的华为交叉授权。

再例如华大智造与illumina在美国、欧洲的专利战,见知产力文章《华大 VS Illumina,基因测序仪专利战中的思考》

2022年7月,华大智造公开宣布与Illumina和解,双方将不再对美国加州北部地区法院和特拉华州地区法院的诉讼判决结果提出异议,华大智造获得3.25亿美元的净赔偿费——中国企业在核心设备上打赢国外龙头,感觉就像中国足球干掉潘帕斯雄鹰和高卢雄鸡,画面美得有点不真实。

【3】专利第三阶段:全球定价权

目前,谈专利全球定价权为时尚早。因为回顾历史,你会发现:专利定价权的前提是产业定价权。若失去产业定价权,专利定价权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旦技术周期切换,失去产业定价权的公司,也很难维持专利定价权。

最典型的公司莫过于IBM。郭士纳九十年代主导IBM“大象再起舞”改革期间,虽然主机业务面临困难,但其技术积累仍能作为强大的支撑,去开拓专利许可业务——IBM知识产权主管Marshall Phelps 2000年离职时,专利许可业务单年收入19亿美元,利润率98%,占公司利润的1/4。

但此后,IBM在科技产业的主线上逐渐碌碌无为,“错失”互联网、云计算、AI等产业。于是,即使其连续29年霸榜美国专利第一,也难以掩盖失去专利定价权的窘境:

近几年IBM知识产权和定制开发收入大概六、七亿美元。若刨去定制开发收入,再扣掉通货膨胀,IBM知识产权收入可能只有二十多年前巅峰的1/7。近十七年(2006-2022年),只有两个年度IBM知识产权收入能超过10亿美元。

再看高通,它的芯片业务一直坚挺,所以专利授权业务也坚挺。而illumina在基因测序领域遭到华大的挑战,所以前者专利诉讼在美国吃了败仗,在欧洲打得难解难分。

基于以上事实,所以我们认为要实现专利的全球定价权,必先实现产业的全球定价权。中国只有少数产业——基因测序、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光伏等——在全球颇具影响力,在更多的领域仍需继续努力,所以我们说谈专利的全球定价权还为时尚早。

所幸的是,我们看到中国的产业,未来在前沿领域有更多突破的希望。

具体而言,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包括五个阶段——“基础研究、产品研究、金融创新、生产智造、全球营销/贸易”。过去这个链条里最为专家学者们诟病的是从0到1的基础研究阶段,在今天情况已大有改观。2012-2022年,作为基础研究主体的高校,在中国专利申请TOP30占有半壁江山:

2012年高校9家,占30%;高校专利14187件,占23%。2022年高校17家,占57%;高校专利50596件,占51%。浙江大学仅次于国家电网和格力电器,排名第三。

图片

图:中国专利申请TOP30,来源:知产宝数据库

虽然今天的中国专利,仍存在诸如“非正常专利申请”的问题待解决,诸多产业仍受到专利压制,但我们也要充分肯定这些年取得的成果:

专利司法判决金额平均数大幅提升,从22万上升到258万元。

一些重点领域的专利布局弯道超车,华为之于5G,百度之于AI。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体,专利布局层层加码,在中国TOP30专利申请主体中占半壁江山。未来,产学研的合作有望威力倍增。

中外企业专利许可费博弈进步,不再照单全收,联想之于InterDigital,华大智造之于illumina,OPPO之于诺基亚等。

知产力认为,当前卡脖子等困难将成为中国产业的磨刀石,它将破除掉落后者的陈旧思维,磨砺出我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磨砺出企业更具前瞻性的专利布局。下一个十年,一定是中国专利的黄金十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图片来源 | 网络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评论区

    下一篇

    ——缅怀恩师刘春田先生

    2023-04-03 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