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后周期的科技造城指南
科技会成为城市的主旋律。
作者 | 霓丘
编辑 | 布鲁斯
过去三十年,中国房地产历经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已步入房地产后周期,房地产对中国GDP累计同比贡献率(季度)足可佐证:
1991年底中国开启城镇住房改革,此后多次房地产过热调控,乃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美国科技股泡沫,2003年的SARS病毒,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期间,房地产GDP累计同比贡献率都为正。直到COVID-19出现,2020年Q3首次出现负数,2022年四个季度皆为负增长。
外界有一种看法,认为本次新冠病毒烈度太大,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所以房地产的GDP贡献率才会负增长。诚然,三年疫情确实改变很多事情,但关于房地产GDP贡献率的负增长,并不能视作偶然。
2022年中国城市化率已高达65.2%,从全球主要经济体发展历史看,城市化率60%-70%区间,再往上提就越来越慢了,美国城市化率从65%提升到80%用了五十年时间。
毫无疑问,城市化率是房地产的命脉,其超过65%之后,房地产不再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进入房地产的后周期。
房地产后周期,对于城市来说必然要转型,因为其经济模型中的核心收入——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会受到影响。就如同主营到达瓶颈的企业,城市也得寻觅第二增长曲线。
第一,全球科技正在加速度发展。
譬如OpenAI引领强人工智能潮流,目前中国科技界正掀起“百模大战”。极具科技洞察力的凯文凯利,在新书《5000天后的世界》中预测,未来将是一切都与AI相连的世界,他将其称为镜像世界(Mirror-world)。这种情况下,现有城市不抓住契机转型升级,并着力引入新产业,未来将举步维艰。
第二,再破败的城市也能转型成功。
就如同曾经的“世界钢都”匹兹堡,二战结束后迎来钢铁大败局,城市发展每况愈下,因污染成为“人间炼狱”。而今科技转型成功的匹兹堡,已是“锈带地区”复兴城市的代表,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医疗保健领域颇具竞争力,并是全美宜居城市排名的第18位。
在这个科技加速度的时代,既然房地产不能作为增长的火车头,且再破败的城市也能科技转型成功,那么科技造城——“造”更多说的是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而不是遍地开花立新城——可以说是必然。既然如此,该怎么做呢?
01. 地方政府如何绘制蓝图?
对于大多数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来说,当务之急还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此之后引入培育新兴产业。
以上文提到的匹兹堡为例,其转型实现三级跳:
第一,转型之初并未完全放弃钢铁制造业,而是改造升级,着力打造高品质钢铁产品,以附加值的提高尽量对冲产量减少的损失,尽可能的保全就业岗位和不多的税收。
第二,基于制造业禀赋,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目前已构建包括电子设备、工业机器、纳米技术、精密仪器、功能性化学制品、功能性金属制品的先进制造业组合,相关公司3000多家,研发中心120多家,雇员超10万人。
第三,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匹兹堡有五个重点产业,除先进制造业之外,还有能源业、金融商业服务、健康医疗、通讯技术。
匹兹堡转型升级三级跳,是比较普世的路径,可以作为我们科技造城重要参照。
首先,地方政府应出台措施,调配资源,尽全力支持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产业互联网是升级改造的核心路径之一,对企业来说效果相当显著。
我们以三一重工为例。它为探索产业互联网,自研树根互联平台,腾讯云是技术支持方之一。三一旗下的北京桩机厂,经过产业互联网的智能化升级,月产能翻倍,2020年人均产值1072万元,而机械行业当时TOP20企业的人均产值只有190万元,差距高达5倍。地方如果能通过创新技术的应用,将辖区所有传统产业的产值提升5倍,想想那画面,美不胜收。
其次,基于地方的禀赋发展新兴产业。比如我国贵州,它是西电东送的起源地、近年来大力发展光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无论是电力,还是人力、土地成本都远低于东部地区。所以它能承接东数西算,因为、电力成本占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的一半。
随着“百模大战”——ChatGPT的压力之下,科技公司纷纷上马大模型——的打响,西南作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绝佳场所,会有更多城市受益,但谁能引入多少产业还需各地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比较优势。
再次,如何培育新兴产业,目前对大多数城市来说应该优先把握一个点:捡漏。例如观察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上的行业是个抓手,哪类科技行业进入泡沫破裂的低谷期,估值从预期膨胀的顶峰摔下来,业内公司哀鸿片野,就是精选优质公司捡漏的时候。
例如2019年蔚来汽车巨亏百亿,股价“脚斩”时,合肥拿出70亿换来赢得蔚来的心。这笔投资既获得大量盈利——投资70亿换到蔚来中国24.1%股份,此后蔚来三次回购后合肥收回成本并盈利35亿元,仍保留7.89%的股份。同时又赢得造车新势力中的龙头企业落户,赚到飞起。
图: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来源:网络
新兴产业一直在上演“技术萌芽、期望膨胀、泡沫破灭、稳步复苏和生产成熟期”的戏码,捡漏的机会永远存在。
最后,在进行产业布局,明晰自己的产业蓝图时,也要考虑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与其它城市的配套,更好的定位,将外部资源化为己用。
例如东京湾区,各个区域产业配置清晰:东京都核心区,包含总部/核心研发/都市型工业等;筑波科学城,包含研发/先进制造等;京滨工业带,包含先进制造/重工业/物流/冷链等;京叶工业带,包含重化工业/物流等。
图:东京湾区的产业配置,来源:丈量城市
02. 产学研突破死亡之谷
上文我们讲到地方政府,如何绘制“科技造城”的蓝图。但问题在于,规划的路径如何落地?这是世界级的难题。创业公司认准新方向只是第一步,前方道阻且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最终身死道消却是大概率,业界管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鸿沟叫做 “死亡之谷 ”。
关于填平“死亡之谷”的鸿沟,市场上早有定论,产学研高效融合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
那么有人要问了,咱们城市没有985、211大学,产学研根本无从谈起怎么办?
联合办校是不错的方法,可以是国外的,也可以是国内的。比如四川大学的匹兹堡学院,高校资源薄弱的深圳引入清华大学。中国985/211高校的分校不少,比如哈工大的威海校区,中国人民大学的苏州校区,河海大学的常州校区……只要地方有决心,优质高校总是会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拥有高水平的大学或分校只是开始,如何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优势,也是门重要的学问。比如早些年坐拥中科大的合肥,很少能在本地转化,曾被评为“一流的科研,二流的城市”。合肥人甚至自嘲“科大在天,我们在地,中间是空气”。
纽约是很好的例子,其引入以色列理工不是办个分校就完事了。
在时任纽约市长的布隆伯格的倡导下,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合作建立了康奈尔科技园。园区吸引Facebook、谷歌、亚马逊、推特等一众高科技企业加盟。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科研支撑,企业向学校输送业界导师培养实干人才,并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就业机会——实现较高水平的产学研融合。
图:康奈尔科技园,来源:粤开证券
这还不够,纽约湾区的高校科研转化还有两大抓手:1是科技孵化器,比如康奈尔大学聚焦生命科技企业孵化的McGovern。2是将高校OTL(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技术许可办公室)落到实地。
关于上述第2点,尤其需要地方的引导和支持。
日本就有OTL的升级版TLO(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职能贯穿科研评估、资金筹集、专利申请、成功孵化与转移的整个过程,“保姆式”破解高校科技转化率低的问题。
图:日本TLO产学研模式,来源:联讯证券
关于大学的技术许可办公室,中国也有,但一直以来困难重重。
当前中国OTL的问题,除了决策权限问题(教授发明人在商业化问题上的发言权、系领导能说话、学校领导小组把关等),还在于:1)技术转移过程中关键的技术放大阶段缺少孵化基金,专利技术的商业化潜力没能充分挖掘。2)高校缺乏工程技术力量,对技术的转化前景与经济分析缺乏科学性。3)企业缺乏研究力量,无法在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担当主导地位,以上几点使大学的技术转让举步维艰,常常半途而废。
地方政府帮忙出钱、找钱、找资源,能推动高校的科研实力以及产学研水平进步。产学研水平的进步,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死亡之谷”的鸿沟,使产业蓝图更好的落地——
纽约湾区的“硅巷”,有别于硅谷的半导体芯片等硬科技产业,把互联网与产业的集合做到了极致。东京湾区则是完成“世界最大工业带”到“知识型湾区”的转型,其在全球科技城市群中常年位居第一或前列。
03. 专利布局的重要性
即使地方绘制好产业蓝图,将产业逐步落地,甚至开始参与全球竞争,也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因为挑战仍然存在,那就是领先国的企业通过专利,压制冉冉升起的挑战者。
比如我们渗透率飞速提升的新能源车产业,核心的动力电池部分(占整车成本1/3左右),LG已经在摩拳擦掌。LG作为全球第一家三元正极材料生产商,1Q22又从汉阳大学购买40多件高镍正极材料相关专利,且丝毫不隐晦其目的,其一位管理层表示,“我们愿意向全球电池供应商提供我们的专利”。
LG这就是要来收专利税了,不只是它,三星亦虎视眈眈的盯着京东方、TCL等中国面板玩家。
因此在科技造城和绘制产业蓝图时,应及早思考专利布局。若能在产业起步之前或早期,就一定程度上扫清专利障碍;并在产业落地之后,持续在国内外布局高质量专利,那么科技造城会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受制于人的窘境。
关于扫清专利障碍,举个例子。中国的动力电池有两个主要的技术路线,一是上文提到的三元锂电池,二是磷酸铁锂电池。
2011年魁北克水电在中国的核心磷酸铁锂专利被无效,所以我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能快速发展,这十年是后者们宝贵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窗口期。随着国外磷酸铁锂基础专利到2022年逐渐过期,我们的专利布局已无惧海外公司专利,产业也乘势而起——2022年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企业,中国占6个席位,合计市场份额达60.4%。
图:2022年TOP动力电池厂商,来源:SNE Research
从乘联会的一个数据,也能很清晰的看到2022年磷酸铁锂基础专利到期对产业的影响:2020年-2023年1月,三元材料的乘用车电芯占比分别是83.6%,58.9%,43.5%和32.2%,而磷酸铁锂的乘用车电芯占比分别为13%,39.4%,55.6%和67.5%——LG打三元的专利会越来越无所谓。
不止如此,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企业,还开始了钠离子电池的研究,有可能抢占未来的技术高低。
这所有的一切,都有2011年那次具备产业前瞻性的专利无效案的功劳。当然,这样的案例是少数的,更多时候我们还是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扎实的,一步步的做好专利布局。
有志于科技造城的地方政府,一定要做好高质量专利的引导,这一点广州和深圳就做的比较好。
近年来广州市取消了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资助,将发明专利申请阶段资助调整为授权后资助,并且降低了资助标准,使其低于专利申请成本,防范专利“套现”行为;深圳市也取消了发明专利申请阶段资助,并且重点增加了对高质量专利的奖励。
04. 结尾
2022年往前看,中国是以土地为核心资产的国家。2022年往后看,科技这一核心资产会逐渐接过火炬。
对于中国的科技,也许一部分人会存疑。我认为盲目自信肯定不可取,还没到那个时候。但妄自菲薄也实在不应该:
基因测序仪企业华大智造与illumina对打,赢了上半场,几亿Dollar的赔偿已经到手。
领先的电动车产业链及行驶数据,会浇灌出更好的自动驾驶,拉动产业的飞轮越转越快。
“百模大战”已经上线,算法和算力都不会是瓶颈,类ChatGPT的通用AI不会太远。
科技会成为城市的主旋律,凯文凯利《5000天后的世界》描述的一切都与AI相连的镜像世界,极有可能像电动车渗透率一样超预期,那个时候再去追寻科技造城的脚步就晚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图片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