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次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秀案例
编辑 | 布鲁斯
“十四五”开局之年,首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成绩亮眼,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赢得“开门红”。
8月23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召开2022年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副司长刘毅、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周立权出席活动并讲话。
开局之年 公共服务工作成绩亮眼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1年全国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同心协力开好局,全力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服务供给、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传播利用等工作均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种类更加丰富,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也迎来了“开门红”,为全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做出了表率。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代表在会上介绍称,2021年以来,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深入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文件要求,围绕国家和北京市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总体安排及全市重点工作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的便利度和精准性,为北京市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10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秀案例内容涉及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服务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是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的成功实践和重要经验。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优秀案例的评选与推广将进一步提高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目前北京市共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区中心17家、工作站90家、信息公共服务网点59家、商标品牌指导站17家、版权工作站42家、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联络站10家。2021年至2022年6月底,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区中心、工作站共定点服务企业7237家次,其中小微企业占比91.8%,解答知识产权咨询1.7万余件,举办知识产权培训881期,为企业推送知识产权相关资讯2万余条。
与会领导为创新创业知识产权服务导师代表颁发聘书、为在2021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的区中心、工作站颁奖、为北京地理标志产业协会等7家新建工作站授牌。
会议还发布了首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秀案例,包括“‘一区、两库、三窗’新模式 拓展服务出实招”“版权链——数字版权服务新模式”“共建品牌联盟 打造‘妫水农耕’品牌”等10个2021年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秀案例。
刘毅指出,北京市秉持便民利民的宗旨,注重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便利化和可及性,成绩斐然。希望北京市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等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抓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的任务落实;加强服务资源整合,做好分级分类指导;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更多典型经验;强化普惠性,兼顾特色化,形成公共服务“共振”效应,努力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杆城市。
再接再厉 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质效
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大举措,“放管服”改革近年来持续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的“放管服”改革已经在激发创新动力的知识产权领域拉开大幕。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是改革的重要要求。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党中央和国务院去年相继印发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首次设立专章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作出战略部署。
周立权表示,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提高知识产权服务的便利性和精细度,北京市将加强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根据企业需求,及时提供知识产权惠企政策、服务资源、服务产品;对标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进一步畅通服务渠道,指导小微企业便利获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针对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两区”建设知识产权全环节改革等重点任务,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果,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此次会议上,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还与中华商标协会、北京市专利代理师协会签署志愿服务合作协议。
优秀案例名单
(图片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