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琐碎繁芜处,寻意义之火花 ——记知产新人的起步岁月

2022-07-02 08:00:00
知产力特别策划“知产新人说”栏目,邀请从业年限在五年之内的知产新人,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与职场感悟,让更多的人看见知产新生代的能量。

当90后渐露锋芒、00后逐渐步入职场,知产新一代是如何看待知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职业规划,将较于前辈们,他们有哪些不一样的想法?面对工作中的挑战,知产新人们如何“乘风破浪”?

投稿请发送至投稿邮箱:tougao@zhichanli.com,并在邮件标题中注明“投稿”或添加“知产小管家”(18611183071或ip_butler)。

本文作者 | 冯园

策划 | 墨客

640?wx_fmt=jpeg

本文作者:冯园

我叫冯园,今年27岁,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目前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律师助理,主要从事商标方向的知识产权业务,目前入行时间一年。

我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并不是知识产权法,但正是因为所学并非部门法,且怀着对法社会学的朴素热忱,我在求职过程中,对工作方向保有着开放性的心态,将任何一块法律耕作的土壤都视作一种观察法律实践的场域,而进入到知识产权法的领域中,是一种机缘巧合。

尤能记起求职面试之时前辈所提及的观点,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只要一份工作是不那么讨厌,可以继续做下去就可以了。作为一个职场新人,面对自己的目前正在从事的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反观自己过去短短一年的工作经历,确实可以以这句话作为对自己过往和现在一个审视,从事知识产权法领域的工作,虽不在我的人生计划之中,但却并不感到厌烦,工作虽有繁琐枯燥之处,但在案件与案件、证据与证据、故事与故事之间,尚有丰饶可爱之处,引发好奇心和乐趣。

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求职的过程中对于工作图景的想象是有限的,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最看重的主要是三件事情:

其一是工作足以支撑自己当下的生存,在并不追求物质丰富的前提下,维持基本意义上的“自食其力”;其二是工作所能带来的成长性,能够通过工作习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在智识上还是在技巧上,都有所精进和成长;其三是意义感和乐趣,这种意义感并非是某种宏大叙事,而是交织在日常工作的细枝末节之中,它由好奇心所驱使的、它使得西西弗斯的石头变得温柔,它是一颗螺丝钉周而复始的旋转中的片刻“逃离”。在一种选择有限,但仍有选择的生活中,这三个维度是我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所看重的,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作为一名非知产专业、初出校园、初入职场的青年,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伴随着工作的逐步推进,增加了很多新的认识。尤记得在刚刚入职时,在豆瓣上搜寻行业前辈们总结的书单,看到一位友邻给自己的知识产权书单的标签上赫然写到——“知识产权的本质是投资,不是创造”。这句话对于刚刚离开校园,惯于从书本上的法、而非行动中的法来吸取经验的我而言,恍如一张陌生的脸孔、令我感到不知所云。

但时至今日,我又重新回想起他的这句小小的注脚,或许可以为我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作为商标领域的知识产权法律业务的从业者,如果曾经我认为“知识产权的本质是创造”来自于书本上的法,毋宁说现在的认识——“知识产权的本质是创造,但不仅仅是创造”——来自于行动中的法。

短短一年的工作,我所看到的是,至少在商标法的实践中,“知识产权”自始就不是诞生于真空的太空花房,它一诞生就随即落入一张又一张错综交叠的复杂网络之中,与其说知识产权的法律实践是承托住知识产权创造的那张安全网,以我有限的工作体验和笨拙的观察,我们的工作宛如是至于更大的商业版图中的小小一块,是在巨大的权利之网上,依靠专业和技巧,进行精心的编织、巧妙地游弋,才为“知识产权”的创造织就出那一方小小的温床。就商标领域而言,一枚小小的商标之上,有时凝结了一个企业的全部商誉,而这一纸图样上的权利的取得与维护,常常需要持续、大量的时间维护和金钱投入,还需要策略、需要运气、需要远观未来。商标律师的工作如同下棋,仅仅了解法律是不够的,因为规则并不在真空中运作,商标律师需要对客户的需求、对市场的发展、对行业的变化、对时间的流转有一个全局的把握,这一切都是在我踏入这条河流之前未曾预见、不曾知晓的。在刚刚入职的那段时间里,在一次一次的陷入到客户与竞争对手你来我往、焦灼难分的商标交战中,我常常感到晕头转向,而在一次次的攻与守的行动中,我也逐渐看到商业世界的冷酷与复杂。

“荣誉感”如同悬挂于城市中心的巨大钟表,显得老旧却又辉煌,是我作为后辈捉襟见肘、惶恐论及的。因此,我愿意用“意义感”作为一个替换,来谈论工作中看到地那些小小的时刻。正如前所述,作为商标律师,每天的大部分工作都围绕着一串串数字、一方方图样展开,但它们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冗余的数字和图样,而是城池、是盔甲、是棋子,是博弈的筹码。在大多数时候,正因为我们并非在一个真空、顺滑的世界轨道上运转,因此权利的争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在前辈律师的身上所看到的努力,是在商标权的取得、失守、重新夺回过程中的步步为营、不懈地博弈和拉锯,而每一次小小的胜利,如同一只隐形的手将事态朝着有利的方向又推进了一小步,这大概是知产人工作中小小的aha moment吧。

最近这些年,网络上时不时会出现关于某一行业是否存在“鄙视链”的讨论。尽管“鄙视链”似乎成为了一个“热词”,但这一概念的前提来自于“标签”,在知识产权尤其是商标领域,可能有着诸多的标签存在“商标行政”“商标民商”“涉外”“知识产权非诉”“知识产权诉讼”。

但是,撇开“鄙视”这一如此情绪化和偏见的词语背后,其核心实际上是“专业性”所支配的,即在如此高度分工的社会环境之下,任何一个小的“标签”之下都可能具有高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性的经验,是其他标签之下的职业分工所不能替代的,而正因为差异和分工、以及经验上的差异,才塑造了所谓的“鄙视链”,但并不因其存在而合理。于我而言,看见标签的同时,习得各种标签之下各种经验实践之所长,才是作为一个知产后辈所需要的。

在工作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第一次写商标无效宣告申请。尽管作为一个常规案件,但是由于是第一次撰写这一案件类型,且并没有关于该被申请人的前案,开始第一次自己搜集和组织证据,还是感到犹豫和困难。

最初挖掘恶意证据的思路仅仅来自于摹仿其他案件中的证据组织方式,对被申请人申请的商标抢注品牌的情况进行罗列和梳理,但却不令人满意,于是我进一步对被申请人、被申请人的关联主体、以及代理机构层层深挖检索,最终通过制作可视化的数据分析,使得被申请人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庞大的商标抢注集团的身影跃然纸上。此次案件撰写使得我意识到,证据搜集虽有运气的成分、但同样丰俭由人,耐心搜寻最终有所收获所带来的快乐,令人至今印象深刻。

在我的工作中,得到了多位高年级律师耐心、真诚的指导,这些指导有些是方法论层面的,有些是在技巧和经验层面的。对我而言,这些方法论意义上的建议显得尤为珍贵,他/她们告诉我:在做案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做案件的整体思路和证据;作为商标律师,应当对客户的商标布局以及竞争对手的商标布局、过往案件的进展、客户的经营业务的业务范围以及所属行业未来可能涉及的方向做前瞻性的了解,再进行针对性的商标布局、启动和应对案件;此外,商标领域的业务需要进行持续、定期的监控与维护,做好核心商标的维护和商标防御,才能确保核心品牌安全无虞。

一位知识产权的前辈在一次交谈中对我谈及她父亲的劝慰,人如同浮萍,漂到那里算哪里。或许作为一个知产人,在一个知识发展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是拥抱变化本身。

关于未来三到五年,我依然希望自己可以抱着这样的好奇心去面对我的工作,我希望自己不仅能够在目前的从事的工作领域中在专业性上有所精进,希望自己能够接触更多不同的案件类型和项目,在尝试和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

(图片来源 | 网络)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评论区

    下一篇

    6月28日,全国首家数据资源法庭——瓯海法院数据资源法庭依法审理并判决一起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案件。这是数据资源法庭设立后审结的首起案件。

    2022-06-30 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