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陈浩:《企业商业秘密管理及风险应对指引》

2025-08-21 17:50:00
《企业商业秘密管理及风险应对指引》是陈浩律师结合二十余年商业秘密法律服务经验撰写的系统性著作,以“基础知识—合规管理—侵权应对”为逻辑主线,构建了覆盖商业秘密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体系。

图片

本书简介

《企业商业秘密管理及风险应对指引》是陈浩律师结合二十余年商业秘密法律服务经验撰写的系统性著作,以“基础知识—合规管理—侵权应对”为逻辑主线,构建了覆盖商业秘密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体系。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解析商业秘密的核心概念、国内外立法动态及与专利保护的边界差异,为读者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聚焦企业合规实践,从泄密途径识别、保密制度搭建、涉密人员与场所管理到异常行为监控,提供可落地的保密体系建设方案;第三部分深入侵权应对全流程,涵盖民事维权、行政投诉、刑事报案的程序要点及抗辩策略,并详解司法鉴定等关键环节。

无论是企业管理者需搭建的保密框架、法务人员必备的维权技能,还是法律从业者关注的司法实践动态,都能在书中找到清晰指引,是商业秘密保护领域“从理论到实战”的全景式指南。

本书亮点

作为一部系统覆盖商业秘密“基础认知—合规建设—侵权救济”的专著,本书以“体系化、实操性、前瞻性”为核心特色,凸显四大价值:

1.知识体系完整,夯实理论根基

从第一章“世界各国商业秘密立法动态”中对国际保护趋势的分析,到第二章“中国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现状”中对我国司法实践演进的梳理,再到第三章“商业秘密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件”中对核心概念(如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的解析,书中对基础理论的覆盖全面且深入。尤其第五章“商业秘密保护与专利保护”对比了两种保护模式的差异及选择逻辑,帮助读者根据企业属性精准匹配策略,避免“盲目维权”或“保护不足”的困境。

2.合规方案具体,直击管理痛点

针对企业最棘手的保密实践问题,本书提供“手把手”指导:

第六章“企业常见泄密途径”拆解内部员工泄密、对外交流泄密等12大常见途径,配套6项针对性防护策略;

第七章“企业保密制度的建立”细化保密制度建立的两大原则,第八章“保密协议等保密措施”明确保密协议的核心条款(含竞业限制协议设计),并附模板化内容参考;

第九章“企业商业秘密的定密分级”详解定密标准与分级逻辑(绝密/机密/秘密),第十章“企业涉密人员的管理办法”覆盖涉密人员全周期管理(任职/在职/脱密),第十一章“企业涉密场所的管理措施”和第十二章“企业涉密载体的管理措施”则提供了场所(如会议室、研发车间)及载体(如纸介质载体、光介质载体、电磁介质载体)的具体防护方案,让企业可直接对标落地。

3.维权路径清晰,覆盖全场景应对

从“发现侵权”到“获得救济”,书中梳理了完整的维权链条:

第十四章“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及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明确三类责任边界,第十五章“商业秘密的民事维权”详解民事诉讼的管辖法院选择、举证责任分配、证据保全技巧,第十七章“侵犯商业秘密罪及刑事责任”则阐述了刑事报案的立案标准和刑民交叉案件处理原则;

第十六章“商业秘密侵权的抗辩”提炼被告方的5大抗辩策略(如“商业秘密不存在”“合法来源”等),帮助企业预判风险、制定应对方案;

第十八章“商业秘密的司法鉴定”详解鉴定程序要点与质证技巧,破解商业秘密案件“举证难、认定难”的行业痛点。

4.适配多元需求,兼顾普适与前沿

内容既覆盖传统制造业的技术秘密保护、服务业的客户名单保密,也回应数字时代的新挑战(如第十二章“企业涉密载体的管理措施”中涉及的电子载体防护、第十三章“异常行为的识别与监控”中的远程办公泄密风险应对);既为大型企业提供全球化布局中的策略参考,也为中小企业设计低成本高效的保密方案,是各类企业及法律从业者的“案头必备工具”。

作者简介

图片

陈浩,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专利代理师,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理事,中关村英普斯蔓软件行业知识产权促进会理事长,武汉、青岛、南京等多地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企业法治与发展研究会-企业管理中心副会长,首都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师资库培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在二十多年里,陈浩律师承办了一系列华为、海信、美的等国内外知名的知识产权案件,在商业秘密保护、专利无效、专利行政诉讼、专利侵权诉讼、不正当竞争诉讼领域经验丰富。陈浩律师被北京市专利代理人协会评为“北京市优秀专利代理人”,《亚洲法律杂志》ALB评为“中国十五佳知识产权律师”和“中国十五佳诉讼律师”,强国知识产权论坛评为“年度最佳专利诉讼律师”等。

著有《企业商业秘密管理及风险应对指引》《知识产权疑难案件办案技巧与裁判精解》《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战指引》《奇案悬案漫谈》等多本著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来源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编辑 | 有得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评论区

    下一篇

    本文通过梳理涉及该条款的驳回复审案件统计数据,分析司法认定标准,并结合实务经验探索抗辩应对策略,为商标申请人提供合规指引与抗辩思路。

    2025-08-21 1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