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企业如何摆脱“专利无用”窘境?

2023-05-25 08:00:00
互联网公司的未来,或者更直接的说互联网公司的差异化,最终必然体现在“软硬一体化”。

图片

作者 | 革鼎

编辑 | 布鲁斯

“为什么通用AI工具ChatGPT不是互联网巨头们——Google、Meta、苹果、腾讯、百度等——下的崽,OpenAI横空出世是否意味着:互联网公司的专利并没有什么用”,前两天笔者碰到这个问题,一时难以回答,遂有以下研究。

观察互联网巨头的有效发明专利(去重后),市值或估值,知产力创造的P/P估值指标,以及AI专利排行榜,你会发现:

  • 总专利最多的微软,并不是市值最高的公司;

  • 亚马逊和Meta市值比国内“AT”高很多,但专利又少很多;

  • 划时代的通用AI型工具ChatGPT并不是全球AI专利排行榜上的任何一家公司创造的;

  • 百度长期处于专利技术极其低估的状态,用我们的P/P估值指标根本无法解释,像比亚迪等实体产业公司P/P>15就会迎来显著的价值重估。

图片

图片

对商业模式较“软”的互联网企业而言,单个业务的生命周期较为短暂,中小型公司五年就是一个轮回,大厂五到十年一个轮回(比如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里应运而生的公司)。

它们的取胜之匙是通过系列策略——构建低成本入口、建立社交关系、补贴大战、极致的用户体验,争夺核心版权、基于关键成功要素的无边界扩张——在有限的业务生命周期里获取无限的利润,然后寄希望能跳到下一艘通往新技术周期的船上。

所以很多时候,专利都只是互联网公司技术创新的“面子”。

你不可能指望20年的专利保护期,保护5-10年就基本上“奄奄一息”的业务。此外,没有谁会把核心的技术拿出来申请专利,因为它不像硬件能通过反向工程发现侵权。要么就是业务已经网络效应大成,核心专利技术公布不足以对稳固的商业帝国造成影响。

那么,本文的结论是:互联网公司的专利无用,互联网公司不用大笔投入研发做技术创新?

大错特错。

纯软件的互联网公司的增长是有尽头的,而且容易无边界战争。比如外卖、网约车、OTA等O2O业务,大厂们有手就能做,结局必然是同质化严重变为低利润率的“公用设施”。

互联网公司的未来,或者更直接的说互联网公司的差异化,最终必然体现在“软硬一体化”。易于查找侵权的硬件,生命周期更连续的“软硬一体化”产品,就不存在专利无用的情况了。

乔布斯曾说过,“对待软件严肃认真的人,应该制造自己专属的硬件”,苹果是软硬一体化的典型代表,iPhone 和iMac等终端产品是外界熟知的,苹果自研各种系列芯片也不让人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苹果的成功离不开其软件的成功:

世界上第一个拥有GUI(图形用户界面)的OS(操作系统)来自苹果Macintosh电脑,而不是微软,盖茨称赞其有着迷人的界面,于是他模仿了;苹果自研的应用软件在当时也绝对是划时代的,一个iTunes就让音乐产业获得重生;“苹果税”的收取者App Store则生成了新的内容创造产业……

今时今日,软硬一体的苹果(NASDAQ:AAPL)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2.7万亿美元。

软硬一体化是互联网公司摆脱专利无用窘境的核心出路,过去几年对于互联网公司“别光要几捆白菜的流量,还要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的反思,亦是软硬一体化思维的投射。

今后,单纯的软件竞争或单纯的硬件竞争,都将注定会失败。从软硬一体化的角度看,你就能发现中国很多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原因,比如云计算产业。

2023年1-3月,微软云计算业务营收285亿美元,同比增长25%(按固定汇率)。国内三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云计算业务,要么是个位数增长,要么是跌出前三成为行业第四朵云。微软为什么在营收绝对值更大的情况下,增速还要秒杀国内互联网大厂?

从硬件角度看,像NVIDIA等厂商对国内供应性能更差的阉割版芯片;从软件角度看,微软云将ChatGPT与GPT-4等高级模型与云计算功能结合在一起,为客户创造全新的体验。微软云截止今年三月拥有2500多个AzureOpenAI客户——从Coursera到Grammarly、梅赛德斯-奔驰、壳牌、Shopify、Snap、联合利华、Epicsystems等等——环比增长十倍。

不止是云计算业务,微软的搜索和新闻广告收入都增长了13%(固定汇率),增速领先中美两个搜索引擎。不仅仅是增长,前几天互联网行业有个重磅消息,StatCounter数据显示微软必应在中国桌面搜索市场上份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7.4%,成为中国第一大桌面搜索引擎!

诚然,仅就软硬一体化而言,微软的核心硬件和软件大模型都是来自战略合作伙伴,不是它自研的,但那又怎样?全球产业间的竞争从来不讲道理,从来就只有碾压与被碾压,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摩擦(此处案例引自《芯片战争》):

1972年,IBM“未来系统计划”曝光,计划投入巨资在1980年之前开发出1M容量的内存,当时最先进的内存不过4K,也就是说要提升256倍。这个计划把停留在1K内存技术的日本企业吓得半死。不仅如此,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打得石油价格翻了4倍,日本经济急刹车。1974年日本被迫开放市场(放松计算机和电子器件进口限制),IBM仅用一年时间就横扫日本计算机市场。

毫无疑问,这就是碾压。在沉重的压力之下,日本半导体行业没用几年就翻盘了,你敢相信?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1976年日本启动“下世代电子计算机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研发计划,目的是在半导体技术上超过美国。在日本提供16亿美元巨额资金和一系列扶持政策下,日电、日立、东芝、富士通和三菱等企业参与计划,日本半导体研究的开山鼻祖垂井康夫任VLSI计划的所长,其点名要求各企业被他看重的一流人才,并整合产学研资源,四年时间搞出上千件专利,并实现各个领域的重大突破:

  • 尼康和佳能的光刻机设备市占率超过美国;

  • 信越化学和胜高在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占率超过70%;

  • 富士通与IBM同时研制出64K内存,日企凭借按时交付和更高的良率(二三十个pct)拿到全球一半以上内存市场,256K内存也实现量产。

1985年东芝率先实现1M内存的量产,IBM的“未来系统计划”失败。同时,1986年日本半导体大幅超过美国,并在全球半导体市场占一半份额。十年时间,日本半导体从被碾压到反超。

回到互联网公司,你们仍是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ChatGPT来了你们作为主力掀起“百模大战”,给你们十年时间可不可以活出另一幅模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图片来源 | 网络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评论区

    下一篇

    老玩家3D Systems的专利积累和营收要远远胜过铂力特,但市值只有铂力特的一半,这是怎么回事呢?

    2023-05-24 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