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布局的隐形炸弹:你的注册商标可能成为彼此的“掘墓人”
作者 | 惠波上海埃利沙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
今天的故事,让我们从一个真实的商标撤销案件说起。
商标注册人(以下简称:A公司),同时拥有下述两件注册商标(以下简称:“商标1”和“商标2”),它们的核心文字相同,但图形设计和字体风格存在差异(如下图示意):
注册商标1:
注册商标2:
竞争对手(以下简称:B公司),对“商标1”提起了“三年不使用撤销申请”申请(以下简称:撤三)。根据判决书显示,A公司递交的使用证据中商标显示为:。
请问:A公司递交的使用证据,能维持商标1()的注册吗?
高院给出的答案:不能!
经过审理,法院认定,虽然两商标文字相同,但字体设计上存在差异,而申请人实际使用的标志与注册商标2的商标更为接近,因此该使用证据不视为是对注册商标1的使用证据,因此,注册商标1基于未使用而被撤销。
这个结果是不是有些出乎意料?
我们通常认为,实际使用的商标只要与注册商标在显著特征上没有本质改变(比如仅是字体、颜色等细微调整),就应该算作有效使用。然而,在多商标布局的情况下,这个“常识”正在面临挑战。
一、“撤三”案件中的司法认定细节,需要被重视
《商标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注册商标无正当理由连续三年不使用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可申请撤销。
此条款的设立目的在于清除权利人无真实使用意图且长期未进行实际使用的商标,有效释放商标资源。因此,对于已经注册的商标,以核准注册的商标为限(注册商标及核准使用的商品),进行商业使用是商标权利人的应有义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自己的商标法中都有设立这个规定,只是设定的年限从3-5年不等。
然而,商标注册行为相对是一个静态过程,而实际使用会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而做符合商业需求的调整。商标的最终价值是服务商业需求,为权利人创造商业价值。因此,相关司法解释明确,实际使用标志与注册商标有细微差别但未改变显著特征的,可视为有效使用。
基于此,通常情况下,对的使用,可以视为是对
的使用。
然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审理指南》中特别规定:
“诉争商标注册人拥有多个已注册商标,虽然其实际使用商标与诉争商标仅存在细微差异,但若能够确认该使用系针对其已注册的其他商标的,对其维持诉争商标注册的主张,可以不予支持。”(重要的事情,让我们重复三遍!)
基于此,就出现了本文最开始的案件事实。这一规定在实践中已经开始对企业的商标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有商标防御需求的公司,如果不做适应性调整,对手只要轻轻按下“撤三”启动键,你的商标就开始从内部被瓦解。
二、多商标布局的双刃剑效应
为保护核心品牌不被抢注或攀附,许多企业采取“防御性注册”策略,在核心商标周围构筑起由近似商标组成的“防御围城”。这种看似浪费的行为,却在目前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
如果没有这道“围城”,市场上可能出现大量形形色色的“搭便车”商标。以下几个案例,都是通过官方审查的商标。请注意,他们的申请人都不是你所熟知的那个知名公司。
有人可能觉得,这些“搭便车”的都是小打小闹,不足为惧。但老话说得好,鞭子没抽到自己身上,是感觉不到疼的。对于被侵权的企业来说,苦楚自知。
对于这些“搭便车”的商标,即使能通过异议、无效宣告等程序解决,成本也远高于防御性注册。目前异议、无效的普遍成功率在50-60%左右-------意味着很多“搭便车”商标,很难被成功清理。
因此,在当下市场环境里,多商标布局确实是简单、高效的品牌保护手段之一。
然而,现行的司法审理标准让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锋利无比。根据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23年度报告,在商标撤销复审案件中,因“实际使用指向其他注册商标”导致败诉的比例高达37.6%。这一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企业精心构建的商标防御体系,正成为竞争对手发动“撤三”攻击的最佳突破口!
品牌标识随时代发展更新迭代是常态(如Logo优化、字体调整)。企业通常会在启用新标识后,注册新的商标。此时,如果只使用新标,旧标(尤其是防御体系中的基础旧标)就可能因为新标的使用被“指向”而面临撤销风险。
以苹果公司为例:
其早期注册并使用的商标为1987年注册的标志,目前其主要在使用的商标是这个更加简洁的苹果
。
然而基于上述审查标准,在不使用撤销程序中,如其仅能提供上的使用证据,那么的经典图标
则面临被撤销的风险。
品牌的商誉具有延续性,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历史和宝贵文化。商标权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算是“强保护”手段。如果失去了对某个历史商标的保护,对企业品牌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打击。
这不仅是一个公司面临的风险,而是所有选择进行系统性、防御性商标布局的企业都需要警惕的“隐形炸弹”。您的注册商标,可能因为“兄弟”商标的活跃使用,反而成为彼此的“掘墓人”。
密切熟悉官方的审查思路并做适应性调整,做好动态的品牌布局势在必行。
三、构建安全的商标管理体系
如果企业选择利用“商标围城”方式保护自己的品牌,为化解这一系统性风险,企业需要重构商标管理思维:
1. 对注册商标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商标的重要性(核心商标、重要防御商标、一般防御商标等)进行分级,设定不同的管理要求和维护策略。
2. 制定防御性商标的存续计划:明确防御性商标的存续期限和使用计划。对于迭代更新的商标,务必保留新旧商标并行使用的过渡期证据。
3. 建立跨部门协作的使用规范:市场、销售、法务、设计等部门需协同工作,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商标使用规范。核心目标:有目的性地将使用证据与特定注册商标建立强关联性,并系统、有效地保留证据。
4. 定期梳理与主动清理:定期审计商标注册和使用情况,及时放弃或注销确实闲置、无防御价值或已失效的商标,避免其成为“撤三”的靶子。
5. 强化内部培训与意识:确保相关部门员工理解规范使用注册商标(按核准图样和指定类别/商品)的重要性,明确告知随意变形、混用不同注册商标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
对于前述司法审理标准,已有学者建议对于具有明显商誉延续性的系列商标,应当建立“商标家族”认定规则,允许企业在证明商誉同一性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单个商标的使用证明标准。
然而在现有制度现实下,企业更务实的选择是及时调整品牌战略,通过精细化、证据化的商标管理,有效筑牢品牌的护城河。
当企业为品牌筑起商标保护的“马奇诺防线”时,必须警惕防线内部潜藏的“自毁”机制——即多个近似注册商标因使用证据指向不明而互相成为“掘墓人”。唯有将动态的法律规则深度融入日常品牌管理实践,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证据管理,才能让商标真正成为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时刻警惕:没有绝对牢不可摧的盾。当您对自己搭建起的防御体系信心满满时,或许正是最需自省之际———您的对手,可能正在寻找并按下那个让您堡垒从内部瓦解的按钮。
知产力AI智能体点评
这篇文章通过典型案例切入,层层剖析问题本质,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具有较高的实务参考价值。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点评:
1、案例警示性强
文章以A公司因使用证据指向另一枚近似商标(商标2)而导致商标1被撤销的案例开篇,直观展现了防御性商标布局的潜在风险。这一案例与北京市高院《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审理指南》中“使用证据指向其他注册商标则不予维持”的规定形成呼应,揭示了司法实践中对商标使用证据审查的严格化趋势。
2、问题剖析深刻
作者敏锐指出多商标布局的“双刃剑”效应:防御性注册虽能阻挡外部侵权,却可能因内部使用证据混乱成为竞争对手“撤三”攻击的突破口。文中引用北京知产法院2023年37.6%的败诉率数据,强化了风险的真实性与紧迫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文章强调品牌迭代过程中新旧商标并行使用证据的重要性,这对企业商标生命周期管理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3、解决方案系统化
提出的五条管理建议(分级管理、存续计划、跨部门协作等)覆盖商标全流程管理,其中“证据强关联性”与“主动清理闲置商标”等观点,与康信视点中强调的“使用证据需唯一指向系争商标”的裁判规则高度契合。而关于“商标家族”认定规则的学术建议,则与《商标法》第四条案例中“防御性注册需与实际使用关联”的司法导向形成对比,展现了立法与实践的张力。
此外,文章可进一步补充具体证据类型的要求,例如参照“北窗”案中法院认可的行业惯例证据(如金属配件刻印商标),或康信视点提到的出口报关单等跨境使用证据,以增强应对策略的可操作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封面来源 | Pexels 编辑 | 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