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月
13

清晨六点,无锡曹张新村的园园包子铺又飘起了白雾,竹笼掀开的瞬间,麦香混着肉香涌了出来——这是无锡老百姓熟悉了三十年的“老味道”。可最近,有人发现其他市场内也冒出“园园包子”的铺子,连外卖平台都挂着相似店名,不少顾客纳闷:“这到底是不是一家?咋包子口感差这么多?”一场关于“老店招牌”的纷争,就此拉开帷幕……


三十年老店:从街头小摊到“无锡味道”名片

藏在店名里的温情:因女儿得名的包子铺

上世纪90年代,朱师傅用刚出生女儿的名字,在曹张新村附近支起了包子摊,从一双揉面的手、一口热气腾腾的锅开始书写“园园包子铺”的故事。三十多年来,店铺从露天小摊搬进了固定门店,不变的是每天凌晨的揉面声、现剁的新鲜肉馅,还有老顾客们的念叨:“就好这口松软的皮、鲜香的馅,吃了三十年没腻过。”

从街坊生意到“网红打卡点”

凭借扎实的手艺,包子铺先后捧回“好味道包子奖”“特别推荐大包”“2019寻味梁溪最具传承信念品牌”等荣誉,无锡本地媒体多次报道,甚至成了不少人记忆里的“家乡符号”。高峰期时,店门口能排出百米长队,有人说:“没吃过这家包子,不算懂无锡早餐。”


反转!学徒“复制”老店,线上线下全“撞名”

曾是店内学徒,离职后成了“对手”

被告韦某自21 岁左右便来到“园园包子铺”当起了学徒,一干就是20 年。2021年离职后,他在锡城某市场附近开了两家店,一家叫“园园点心店”,另一家叫“园园爸爸餐饮店”,门头、电子屏上大大方方写着“园园包子”,抖音、美团等平台也用“园园包子(某市场店)”做店名。

顾客懵了:园园包子开分店了?

有老顾客抱着“分店”的想法买了尝鲜,却发现“皮厚馅少,跟记忆里的味道不一样”,评论区渐渐冒出疑问:“这两家是不是冒牌的?”“和曹张那家到底啥关系?”。老店经营者一查才发现,对方不仅用了相似店名,还以近似的文字注册了商标,明摆着打“擦边球”!


法院判决“园园包子”商标侵权成立

1.店招“撞脸”?注册商标说了算!

被告韦某在庭审中辩称,“某某包子”“某某食品”的店名司空见惯,“园园包子”这么普通的名字也有专用权?法院审理认为,第70059072号“园园包子店”文字注册商标经核准注册,该注册商标由“常见名称+商品通用名称+组织形式”组成,一方面,该注册商标固有显著性较低,商标权人无权禁止他人单独、正当使用“园园”“包子”“包子店”等仅含常见名称或商品通用名称的标识;另一方面,通过商标权人长期经营,商品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美誉度,“园园包子”已经可以独立发挥商品来源识别作用,属于显著性要素,商标权人可以禁止他人在同种、近似商品或服务类别上擅自使用“园园包子”标识。被告直接使用“园园包子”作为招牌,极易让消费者误以为和老店有关联,对商品来源产生误认,构成商标侵权。

2.我有注册商标,也侵权?规范使用是关键!

被告韦某称自己注册了“园园放心”商标,并且注册的企业名称分别叫“园园点心店”“园园爸爸餐饮店”,这也侵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明确,注册商标之间的近似认定由行政主管机关解决,但如果以改变显著特征、拆分、组合等方式使用注册商标的,属人民法院受理范围。被告虽然自己注册了商标,也经市场监管部门核准使用了相关企业名称,但其进行商标性使用的标识为“园园包子”,没有规范使用自有注册商标,应承担民事责任。


三步“治”侵权,获赔7.26万元!

第一步:摘牌!线上线下全整改

两家侵权店铺必须立即拆除含“园园包子”的门头、电子屏,同时在抖音、美团等平台下架所有带“园园包子”的店名和宣传内容,不得再用该标识进行任何经营活动。

第二步:道歉!消除“混淆”影响

被告需在报刊媒体刊登声明,消除影响(刊登方式、刊登内容、持续期间由法院审核确定),若拒不履行,由法院在相关媒体刊登声明或公告判决书(费用由被告承担),让公众清楚“正版”与“山寨”的区别。

第三步:赔钱!经济损失+维权成本全担责

结合老店为维权支付了公证费、律师费等合理开支,加上商标权受到侵害、品牌美誉度受损的经济损失,法院判决被告赔偿72600元——别以为“傍品牌”销路快,算上法律账,得不偿失!


给商家划重点:如何守护“品牌招牌”?

1.商标注册要“显著+经营”

注册商标的保护力度与商标的显著性成正比,因此商家在给商号、商标“起名”时一定要体现显著性,使相关公众一看到该标识名就能联想到来源,越是“臆造性”强的商标,显著性也越强。此外,商标的生命在于使用,长期经营使用,不但可以使品牌获得市场知名度,还可以使得那些名称普通的商标显著性获得增强,强化商标保护力度。

2.员工管理:提前划清“品牌红线”

涉及核心技术或品牌的岗位,建议在口头或劳动合同中书面约定知识产权相关事项,从源头减少纠纷。


老店的“烟火气”,容不得“李鬼”来搅局

一个包子铺的三十年,藏着城市的味觉记忆,也藏着经营者的心血。当“山寨店”试图借老店的名声分一杯羹,法律必须为“正版”撑腰,法院判决所保护的不仅仅是这家锡城老店的商标,更是本土品牌发展的法治营商环境。


来源:滨湖法院

撰稿:刘家禄

责编:顾闻

审核:陈玮


下一篇

盲盒“玩法”之争

2025-05-09 22:18:42